近年来,房县坚持打资源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以中药材、茶叶、核桃、食用菌、烟叶、大鲵、蔬菜为主的“八大”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格局,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已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县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的有2.5万户7万人,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14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量达40万吨,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9亿元的65.3%,人均从产业发展中增收317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488元的48.9%,带动4.9万户农民增收脱贫。
突出示范引领。采取典型示范带动,先后创办了土城百万袋食用菌、军店万亩中药材、万亩核桃、窑淮万亩有机茶、红塔万只山羊、野人谷万亩高山菜、九道万亩烟叶等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全县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产业基地达27个,500亩以上地块达86个,专业村121个,示范户3100户,形成了县有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广先进模式。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总结推广了“统分经营”、“园区+”、“直通车”、“租金+薪金+股金”、“四包”、“三带”六种模式,把农户固化在产业链上,实现企业壮大、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神农本草在军店三溪沟村采用“租金+薪金+股金”模式发展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基地3100亩,带动全村610户2451人发展中药材产业;九方魔芋推广“直通车”模式,带动土城、野人谷、白鹤农户发展魔芋基地5500亩。
打造八大片区。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围绕“四个百万”(100万亩药材、100万亩核桃、100万只山羊、100万尾大鲵)和20万亩茶叶、10万亩烟叶、1亿袋食用菌目标,着力打造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八大产业片区,逐步成型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其中核桃、烟叶、食用菌、山羊总规模位居全市第一。
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农户兴建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共培植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家庭农场216家、专业大户1872户。
持续提质增效。一是提升建管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对老基地重点实施改造升级、提质增效。2015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2500亩,改造老茶园8000亩。采取“选育良种、大苗定值、专班管理”,投入近500万元,对24.4万株低产老化核桃园实施“高接换优”改良措施,最大限度提高了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和产出效益。二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大力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品牌效应明显提升。新增“三品一标”11个,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18个。“房县娃娃鱼”、“房县北柴胡”、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房县黄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神农峡牌”有机茶和“房县冷水红胭脂米”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神农贡牌绿色大米和古月香绿色核桃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领导机制。成立了县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工作专班,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笔资金、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座谈会,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先后整合统筹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各类资金3.93亿元重点支持八大产业发展,并设立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通过培育主导产业脱贫致富。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健全完善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土地流转平台,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流转行为,创新了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租赁、转包、互换、转让等多种流转形式,加快土地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集中,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全县累计流转土地近14万亩,逐步形成了农户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的新格局。四是创新服务机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从农口各相关单位选派了301名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6-03-29/2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