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河南:“转方式、调结构”,激发农业新活力


       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农业搞好了,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就有了底气。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粮食产量连年增产,连续4年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趋好, 蔬菜类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均在98.0%以上;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29.6%……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不仅是过去五年全省农业辉煌成就的缩影,为稳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河南“转方式、调结构”,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大省迈进的坚实脚步,继续为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积蓄巨大动力。

  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

  新世纪以来,我省用11年时间绘出了一条高高扬起的粮食产量连增曲线,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只卖原粮的河南农民,往往辛辛苦苦忙一年,却是“丰收不增收”。

  “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要转变思路,探索破解农民增收困局的新途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专家经常发出这样的呼吁。

  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2012年起,我省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蹚出了河南特色。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国家小麦生产、良种繁育基地,永城市“产粮不卖粮”,通过粮食“旅行”,增加农业效益。

  小麦被加工成面粉、麦芯、谷朊粉、蛋白粉等多种多样的食品药品,价值增加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玉米被加工成淀粉、饲料,带动畜牧业养殖,最终变成畜产品和肉制食品。围绕面粉、畜牧等产业,配套的科研机构和物流产业也快速崛起……

  “单从种粮来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遇到了‘天花板’。但把产业链条变粗拉长,让‘原字号’农产品变为餐桌上的食品,就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永城市市长孟庆勇说。

  农业产业化集群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融入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的理念,产生了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为全省农业跨越注入了强心剂。

  郑州的乳制品、信阳的茶产业、漯河的食品加工、南阳的中药材、三门峡的果蔬产业、驻马店的油脂业……从方略敲定,到星火燎原,三年多时间,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经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40个,基本覆盖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9579亿元,带动农户1128万户,户均增收2180元。

  农业产业化集群引发的产业转型,带动了粮食和其他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就地增收,推动了河南加快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农业部有关专家称赞说:“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上的重大创新。”

  由粗放经营向绿色高效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从原来的吃饱转化为吃好、吃出安全、吃出健康。居民绿色消费,倒逼产业链上游的农产品加工和种养业升级,转向绿色化生产。

  由于企业产品从以前的面粉逐渐延伸至挂面、水饺和包子等,对原料需求量加大,源头安全风险变得突出。最近几年,河南中鹤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正努力规划打造一个12万亩的清洁粮源基地。

  “看到我们在基地方面的突破,今麦郎、康师傅等多家大型食品企业前来考察,准备在基地周围选址建厂。”河南中鹤集团董事长王学军说,“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产业化如果没有源头的规模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就没底气。”

  近年来,在我省持续发力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攻坚战中,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率先建立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成为全省农产品质量 的安全“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粮源基地,或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组建企业的绿色生产基地,从源头控制农产品 安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发展 粮食 生态农业 生产基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