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刘一平的生态“金山”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刘一平的生态“金山”

刘一平在介绍三七的特点

  他与红河州的前州委书记同名,他曾因大黑山的贫穷而“逃离”,刘一平,现年36岁,出生在个旧市卡房镇大黑山苗寨。现在的他换了一个视觉,成为生态农业的经纪人,又重新投入了大黑山的怀抱。山的绿装没有改变,村民们的腰包却日渐鼓了起来。他所创办的13个公司、经济实体中,就有7个与当地的生态开发有关,刘一平对自己的生态“金山”情有独钟。

  2007年6月,刘一平组织成立了个旧市有机食品发展协会并担任会长; 2008年7月创办了个旧市卡房大黑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2009年8月创办了个旧市大黑山一平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2011年7月创办了个旧市大黑山生物药材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2013年5月创办了个旧市平果经贸有限公司并担任执行董事;2014年,获“州级乡村好青年”荣誉称号; 2015年,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授予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野蜂养殖的“隆中”对策

  今年10月23日下午,绿山环抱的个旧市卡房镇火把冲村,刘一平与村委会主任杨建文终于坐到一起了,他们谈论的话题是如何将这里的养殖野蜂传统与现代加工整合,让刘一平的“公司”+杨建文村里的“野蜂养殖基地”+“村民”这一模式,产生更好、更稳固的经济效益。

  “我们村里的野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9月成立,连商标都注册了。”杨建文说,目前,合作社要解决的问题是蜂蜜的加工工艺,“靠传统的方法固然是不行的,由于缺少经验,人们在割蜜时,往往把蛹也割死了。”

  刘一平说:“这个不用担心,我们会请专家来指导。你们还输在蜂箱上,传统蜂箱不保温,冬天蜜蜂飞到红河边过冬,有好多蜜蜂就不一定回来了。我们可以先垫资提供保温蜂箱给村民们使用,到有效益时再付钱。”

  谈好相关的合作意向后,杨建文表示,他召集合作社的社员商量,决定后就与刘一平“拍板”。

  到此,刘一平又完成了他的又一个基地考察。

  小时候,刘一平和其他山里娃一样,也有被野蜂蛰得往草丛里钻的经历。但就是这小小的蜜蜂,让他找到一条不用开垦砍伐山林也能致富的生态发展之路。他的“云南季欣生态农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建好生态野蜂蜜加工的厂房,只等着发展野蜂养殖的基地了。

  “生态最好的地方,村民们往往都很穷,我就是要开发生态产业,让村民和我们共同富裕。”刘一平说。

  漫向山乡的马铃薯梦想

  进入深秋,个旧市保和乡斐贾村委会咪勒村小组山上的一大片三七也到了采收季节。10月23日这天下午,从个旧市卡房镇大黑山村委会来这里打工采收三七的村民比往日少了许多。

  大黑山村委会小箐村小组村民王莲芬道出了缘由:“大家都回去收拾苞谷地了,为来年的马铃薯种植做准备。过两天我也要回去收拾苞谷地了。”

  今年,王莲芬家30亩马铃薯纯收入4万多元,家里添置了一辆拖拉机,还建成了一个鸡厩。家里的这些变化让她很高兴。

  冬天种马铃薯,春天又套种苞谷。夏天收获马铃薯变成腰包里的钞票,秋天又收获大片的粮食。大黑山的村民喜爱的这种劳作方式已经有12年了。

  而实现钱粮双收,就是刘一平的创举。

  刘一平曾因为家乡贫困而到省外打工,很多年后,抱定了回家创业的强烈信念,他回到了大黑山。2003年,他包下了老家苗寨村小组200亩土地,引进了耐寒耐旱的马铃薯“合作88”组织村民种植,并且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并发挥经纪人优势,让大黑山马铃薯成为云南省最有名气的“子弟”土豆片公司加工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甚至远销越南,成为“国际马铃薯”。几年过去,他带动了个旧市卡房镇2万亩的马铃薯种植,成为当地的一项大产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三七 马铃薯 王莲 蜂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