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七年磨一剑 养殖泥鳅决胜农业“马拉松”


 

七年磨一剑 养殖泥鳅决胜农业“马拉松”

任正伟在喂养泥鳅

泥鳅养殖基地

泥鳅养殖基地

  泥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也是近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新兴项目。在虎威镇回龙村,就有一个泥鳅养殖基地,塘渠纵横,成片的水池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不仅绘出一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打造了一种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

  两年亏损十多万元

  这片水池的主人叫任正伟,老家在十直镇,后来移民到名山街道。养殖泥鳅之前,他打过鱼、驾过船,还做过很多其他行业。“饮食不比衣服裤子,买一件可以穿好久,吃的再好吃也只管一顿,这些年政策好,从长远看,搞养殖业经济效益好,而且做好了下半辈子都不愁了。”任正伟说,自己也考虑过做运输等其他行业,最终还是决定投身农业养殖。

  完全是门外汉的任正伟用了两年时间,到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任正伟在水天坪工业园区附近的张家沟开始养殖泥鳅。“在安徽一家养殖场买苗子,不让挑,不论大小一起论斤卖,一斤苗子过滤了,能用的仅有一半多点。加上回来以后又死了不少,养到后来,池子里只有几条泥鳅,只好放生了。”任正伟说,那年买苗子一共花了8万块钱,结果打水漂了。

  第二年,任正伟卷土重来,仍然以失败收场。

  两年亏了10多万元,亲戚朋友都说这个行业不好做,劝他放弃。但任正伟还是一意孤行,在第三年又买了不少泥鳅苗。“那年学会了半人工繁殖,情况有所好转,最后收获了几百斤泥鳅。”任正伟说,虽然还是在亏,但总算是有转机了。

  一直到2013年,任正伟终于掌握了泥鳅养殖技术,开始扭亏为盈。

  一朝翻身绘产业蓝图

  2014年,任正伟到虎威镇回龙村流转100亩土地,全身心投入泥鳅养殖事业。现在已经实现了自繁自养自销。泥鳅池在一个山坳里,除了连片的池塘,就还有一栋小砖房。这两年来,任正伟就长期住在这里管理养殖基地。

  池塘里的水不深,能看见一条条泥鳅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记者抓了一把饲料撒下去,附近的泥鳅一下子聚拢过来抢食吃,黑压压一片。据任正伟介绍,目前,泥鳅池里最大的泥鳅有7寸长,体重有200克左右。

  在池塘的另一边,有两个大桶,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白色的小颗粒,宛如火龙果的种子。“这是昨天才挤的泥鳅卵,照今天这个气温,傍晚的时候就能看到泥鳅孵化出来。”任正伟说,现在养殖的泥鳅都是自己繁殖的,经过了选种、配药、大镇、挤卵、调配精子等诸多环节,才在孵化桶里边除膜、孵小苗子。

  尽管只有两个孵化桶,数量却不容小觑。任正伟说,全部孵化出来能产50吨泥鳅。

  任正伟把自己繁育的泥鳅命名为回龙鳅,从孵化出小苗子到泥鳅上市销售,快的只要3个月,养得差点也只要4个月时间。

  为了保证水源,任正伟还在泥鳅池附近修建了一个水塘,夏天干旱也不用担心缺水。

  任正伟说,泥鳅可以高密度养殖,是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养殖行业。一亩的产量为1000至1500公斤,行情好的时候,一公斤可以卖到45元左右,批发价最低也是34元/公斤。一百亩的泥鳅池,只要三、四名工人即可完成饲养工作。

  今年是任正伟养殖泥鳅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他已经前前后后投入了100多万元。他说:“搞农业是一场马拉松赛,是持久战,不能只看短期效益,必须要一步一步来,看到后面有‘醉劲’,越是难做的越有‘搞头’。下一步,计划把泥鳅池对面的山坡流转过来,建设农家乐、种植葡萄,把泥鳅养殖与观光、采摘结合起来。”

  特色水产养殖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养殖基地 葡萄 农民增收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