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福建尤溪:“下脚料”长出共富菇


 

福建尤溪:“下脚料”长出共富菇

  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是我省首家灰树花工厂化栽培企业。图为管理人员在展示灰树花。

  位于尤溪县洋中镇的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里,灰色或浅褐色的菌花像珊瑚层层叠叠生长,散发着清香。这里种的是食药两用菌灰树花,正进入采摘旺期。“这是我省首家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企业,让它们住空调房、享用LED灯,实现绿色化、智能化、观光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公司管理人员叶光灯介绍说,5月6日试产以来,每天300多公斤鲜品销往福州等地。

  尤溪县食用菌站站长杨彬介绍,近年来通过项目引进、产业整合、科技推广,尤溪县食用菌产业呈现出环保栽培、数控管理、带动力强的全行业升级态势。今年以来,全县栽培食用菌9809.1万袋,鲜品产量55728吨,比增13%;创产值3.38亿元,比增16%。

  环保原料:从“吃木老虎”到“吃下脚料”

  “我今年利用油茶果壳栽培30万袋,效益很好。”新阳镇香菇种植大户陈振财的基地里,经销商争相订购香菇。其他地方以木屑、草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而他用的大部分是被视作废料的油茶壳。陈振财说,尤溪是我省油茶产业第一大县,全县每年脱籽后的油茶果壳多达5000多吨,有些当柴烧,有些作为废料倒掉,实在可惜。在专家指导下,他成功掌握用油茶果壳为培养基生产香菇的成套技术,2011年首次试种30多万袋香菇,产值100多万元,与以往用木屑比,增收20万元。

  福建天益菌业用的原料则是松木屑。他们和福建农科院合作,投资5000万元,在同行业率先运用废弃松木屑生产珍稀食药两用菌绣球菌获得成功,产品俏销北京、上海、广东。

  杨彬介绍说,尤溪县食用菌产业曾经闻名省内外,1993年该县成为全国11个食用菌产值超亿元县之一。但是,传统栽培食用菌以阔叶树木屑作为培养基,给环境带来压力,原料成本高、资源少,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有人尝试寻找替代原料,玉米芯、甘蔗渣、油茶壳、棉籽壳、木材加工的下脚料等都成了生态种菇的“法宝”。

  而对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了原料资源的“吃干榨尽”。“银耳的生长周期在45天左右,培养基内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被利用。”杨彬介绍,“菇农对培养基重新堆沤、灭菌,再种植出一茬草菇,废料还可以再生产有机肥。”

  这让原本种完一茬银耳就成废料的培养基“活”了起来。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内首家规模化生产草菇的企业,投资180万元。今年,该公司开始从尤溪金龙实业有限公司买进银耳培养基废料用于草菇种植。“产量稳定,品质也一样。”公司总经理黄梓春算了一笔账,“原本用棉籽壳做培养基,成本高。现在直接从尤溪本地的企业买来废料,成本降低了三四成。”

  全国首家全自动工厂化栽培银耳企业祥云公司落户洋中镇的省级农民创业园,即将投产。黄梓春打算与他们联系合作。

  物联网:从“靠老经验”到数字化管理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落户洋中镇。8月19日一上班,中心管理人员叶光灯就坐在监控室内,查看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食用菌生产车间里的画面。

  叶光灯种食用菌30多年,是尤溪县食用菌种植的老专家。现在他有了新工具——由福建省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研发的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

  “温度、湿度这些以前都是靠师傅的个人老经验判断。经验再丰富的师傅那么多菇房走一趟下来也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有时候还会失误。”叶光灯说,现在有了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全自动化,如湿度低于75%,设备就自动喷水,高于85%就会停水;50多个菇房装了26套设备,他一个人坐在电脑显示屏前看看就可以了。即使一时没注意到某个菇房的异常变化情况,它也会自动报警,并通过手机提醒查看。

  叶光灯曾经发现一个菇房里的几万包菌包全被污染了,原来,烧锅炉的师傅是新来的,经验不足,温度控制不稳定,造成灭菌不彻底。“如果当时安装物联网控制系统,灭菌时可以自动感应、监控高压锅温度,5-1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第二天上班时调看相关记录,发现温度有问题,就可及时重新灭菌,挽回损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香菇 银耳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