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走进乡村,扎根基层,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三农”,也给农民兄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坚毅执着、勇于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此,本报将陆续采访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记录他们的感人故事,从他们身上寻找“美丽”的最佳诠释。
俗话说“三十而立”,对于陈瑛来说,这句形容再适合不过。
科技特派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大学生村官、“银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贺兰县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习岗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习岗镇副书记助理……这位刚走出校门3年的年轻女性,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也担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
是什么让这位刚走出校门3年的女性承担起这么多的荣誉和责任?2014年6月,在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中国科学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陈瑛的“田园生活”。
“来,尝一尝吧,比‘一茬’瓜还甜。”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穿着白色T恤和玫红色休闲外套的陈瑛,熟练地将圆滚滚的甜瓜切成一块块嫩黄的小月牙。
这些乳白色的小瓜是陈瑛用沙培方法培育出来的,因为是今年结出的第二批,所以被陈瑛称为“二茬瓜”。
这间小办公室的隔壁就是温棚,就在这个温棚里,“二茬瓜”们长大、成熟。陈瑛有四栋温棚,一栋种了甜瓜,一栋种了西红柿,另外两栋里栽上了蓝莓苗。
关于这四栋温棚的来历,陈瑛几乎会对每位采访她的记者都说上一遍,语气中带着满满的感激。
2011年,陈瑛从宁夏大学农学院硕士毕业,考取了一所从事小麦种植培育的事业单位,热衷于蔬菜种植的陈瑛因为觉得专业不对口,放弃了这份令父母满意的工作,转而回到农村考取了贺兰县村官,并申请到西北最大的设施蔬菜园区贺兰县习岗镇新平村工作。
工作不久,担任新平村书记助理的陈瑛很快发现了设施蔬菜园区的问题——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病虫害严重、销量不畅。为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陈瑛作了一个决定——在做村官的同时,开展示范种植。
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也难以理解陈瑛为什么坚持要从“体面的白领”变成农民。
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婆婆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在婆婆的资助下,陈瑛最终花了40多万元购置了4栋温棚,走上了示范种植的创业路。
就是在这4栋温棚里,陈瑛用3年左右的时间,引进了番茄辣椒套种、番茄低段密植、沙培技术、设施温室养液土耕4项新技术,同时还引进了樱桃番茄、彩椒、抗TY病毒番茄等16个新品种。
苦,是陈瑛在起步阶段最深切的感受。
最苦的时候,这位在大学里爱美的小姑娘几乎成了“女汉子”。欣慰的是,最辛苦的时候,也是陈瑛收获最大的时候。从2012年2月起,历经5个月的努力,她的温棚每栋实现了蔬菜节水节肥10%~15%,产量提高20%以上,比原来收入增加一万多元。
令陈瑛兴奋的是,她的温棚里渐渐有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原来,一种名为黄化曲叶病毒(TY病毒)的番茄疾病在园区蔓延开来,而陈瑛的番茄苗由于本身就是抗TY病毒品种,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并没有受到病毒的侵扰。这样的种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为了帮助农户渡过难关,陈瑛里里外外地为大家介绍新品种和种植方法,第二年,新品种便在农户中推广开来。
这件事让陈瑛“红”了一把,逐渐赢取了村民的信任。
如今,每当种植遇到难题或蔬菜遇到滞销问题时,陈瑛就成了大伙的“好帮手”。为了帮农户科学种植并把蔬菜卖个好价钱,她牵头成立了贺兰县绿蔬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并与宁夏新华百货连锁店签订了农超直销合同,带动园区种植户60余户,在200多栋温棚里推广了番茄低段密植、土耕养液等技术,年销售蔬菜100万公斤,销售额达520万元。
今年2月底,陈瑛接下了宁夏科技厅和贵州合作的蓝莓种植项目。她告诉记者,如果种植成功,当地又将多出一条“致富路”。
为村民“开路”,已经被陈瑛视为己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7-11/2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