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湖北保康县:彭向伟懂养蚕能富民


 

  2010年8月,毕业于河北科学大学的彭向伟,不顾亲朋劝阻,放弃一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职位,怀着对农村生活和基层工作的憧憬,来到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黄龙沟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上面来了个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乡亲们纷纷来到村委会看新鲜。村里觉得城里娃娇惯,吃不了苦,不能派重活。每天,彭向伟在村委会除了打扫卫生,就是整理档案,日子过得清闲无聊。

  “到农村不是享清福的,一定要干出点事来,不能把青春给浪费了。”彭向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主动找村支书余光宝谈话,要求挑担子、给任务。几次三番下来,余光宝同意彭向伟每天跟着村干部到农户家去了解情况。

  彭向伟是个细心人,每到一户农家,除了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都不忘征求他们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一有好的建议他就用随身带的笔记本记下来。

  就这样,彭向伟用3个月时间,走访150多户村民,记了3本笔记。他还绘制了一张农户家庭住址路线图,为每户村民制作了一张联系卡,村民家中有事,一个电话他就尽量赶到。

  彭向伟的工作没有白做。在一次走访中,彭向伟得知,黄龙沟村以前不少农户养过蚕,那时候村民没技术,只是零散放养,收益不大,村民也就放弃了。

  2011年,正赶上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浙江一家纺织企业落户保康。镇政府也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农户发展蚕桑养殖,但农户以前吃过养蚕的亏,无论村干部如何做工作,村民就是不买帐。

  黄龙沟村不缺地,也不缺人。由于村里没产业,80%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村中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如果能把桑蚕养殖恢复发展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也算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好事。

  彭向伟通过网络查询得知,桑树寿命有20年,一年可采摘五六次,一亩桑树可育5张蚕床,单张产值1100多元,一亩桑树养蚕可挣5000元,而且活儿也不累。彭向伟明白,这些数据都是理论值,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既然是想为群众办好事,就要让群众看到成果。

  2011年春,彭向伟自费租下5亩闲置土地,种植桑树,进行试养。没有专门蚕室,他就租农户的房屋,桑树小、桑叶量小,他就上山采摘野桑叶,没有技术,他就向村民请教、上网找资料。

  到了秋季,彭向伟成功试养6张蚕床,单张产值达到1300元。可观的效益,让农户看到希望,部分农户转变观念,开始养蚕。

  2012年春,全村新增栽桑户27户,栽桑树将近100亩。同时,村里给予彭向伟极大信任,把集体闲置的52亩土地,以30%的股份入股合作,支持他发展养蚕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他建起120张蚕床的大蚕室。

  2012年6月,彭向伟与村集体合作,创办保康县惠龙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当年栽植桑树10万多株,并带动周边农户,扩大桑园规模。

  彭向伟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生态养殖。经过充分调查,他用以种带养、套种套养的方式,开始了土鸡规模化养殖,并把发展桑蚕产业和山鸡养殖确定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在彭向伟带动下,村里120余户村民走上山鸡养殖的致富路,2013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518元。

  “凭着一时的激情到农村不难,但要干好事,干成事就不容易了。一定要做好扎根农村、长期吃苦的准备。”彭向伟经常用这样的话告诫自己。任职以来,他协助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务,同时兼任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日常工作并不清闲。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桑蚕养殖技术推广员。

  “现在,村民们发展桑蚕的热情很高,土鸡养殖也将拓展致富渠道。”带领村民致富是他的心愿,他利用村远程教育平台供村民学习交流养殖技术,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农户,为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8月,彭向伟的第一届大学生村官任期已满。就在村民担心他会离开这个穷山沟的时候,彭向伟做出一个惊人决定:续签一届大学生村官任期,并把户口迁到了黄龙沟村,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黄龙沟人。

  用彭向伟的话说:“是黄龙沟村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是黄龙沟人养育了我,这里有我的事业,我哪儿也不去,就留在黄龙沟。”

  新的一年,彭向伟又有新思路。他觉得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不妨尝试打造观光农业,继续为村民探求致富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桑叶 山鸡 土地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