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伍军人,到每年净盈利十多万的蘑菇种植高手,38岁的杨建说,不服输的倔劲让他有了今天的成绩。
杨建是富顺县琵琶镇石贡村人,退伍后回到家乡,和妻子一起跟着大舅哥学习种蘑菇。有了一定技术基础后,他租地开始自己干。
经过熟人介绍,杨建认识了自贡市蘑菇协会会长古长林,并邀请他作自己的技术指导。在古长林的指导下,杨建夫妇的蘑菇大棚欣欣向荣,当年制作平菇菌袋1万多个。看到平菇从菌袋中“争前恐后”冒出来,夫妻俩别提多高兴了。
但这种高兴很快就被担忧取代。原来,平菇每天都要采摘,而且要立马销售出去,否则只能烂在大棚里。杨建夫妇初次接触这一产业,根本没有固定客户和销售渠道,只有在附近的市场零售,当地市场无法消化这么多平菇,每天都要剩很多蘑菇只能扔掉,这让杨建心疼不已。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杨建四处打听,终于在富顺找到了专门的食用菌批发市场,解决了销售问题。2009年,种了大半年蘑菇后,两口子创收近5万元。初战告捷,尝到甜头的他们在第二年扩大了近一半的规模,并且顺利实现了增产增收,全年获利8万余元。
然而在2011年,杨建的蘑菇种植之路却遭受了打击。由于关键技术未完全掌握,加之当年气温不稳定,菌丝长势不好,成活率低,出现了霉病、黄枯病和病虫危害,蘑菇产量少,品质差。这一年,杨建夫妇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
吸取了经验教训,两口子意识到,规模越大,技术越重要,因为一旦出现疫情,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两人在技术钻研上下了大工夫,通过请教专家、查询资料、买书自学等渠道,逐渐掌握了消毒、杀菌、防病治虫和控温技术。
2012年,他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菇棚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蘑菇品种除平菇外,新增加了金针菇、鸡菇、木耳、凤尾菇、鸡腿菇等。由于种植技术到位,蘑菇产量明显增加,且品相更好。当年,杨建大棚里的蘑菇产量突破了15万斤,利润达到10万余元。
杨建说,之所以选择种植食用菌,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蘑菇保健价值高,而且生产不用化肥,不用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同时,蘑菇生产周期短,一般一个月就可以收获,菌袋采摘期可持续5—6个月。最让两口子欣慰的是,目前食用菌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总体价格较为稳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6-12/1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