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新疆沙雅县艾合买提:当代治沙新愚公


 

新疆沙雅县艾合买提:当代治沙新愚公

艾合买提·努尔在葡萄园查看丰收的果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想象不出,一望无际的葡萄架下竟是一个个几千平方米的沙包。27年艰苦治沙,27年奋力植树,村头绵延数十公里的茫茫沙海竟变成了数千亩遮天蔽日、果实累累的木纳格葡萄园。位于沙漠边缘的新疆沙雅县红旗镇古再勒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这就是艾合买提·努尔,一位当代治沙“新愚公”用心血和汗水与乡亲们共同写就的人间壮举。

  “我一定能把沙包治理好”

  4月22日下午,我们在红旗镇古再勒村见到了今年49岁的艾合买提·努尔。他身材不高,黝黑脸庞,说话很平缓,有时甚至听不大清楚。没想到,赫赫有名的治沙“愚公”,原来是一位如此平凡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

  说到治沙,他说那都是20多年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小伙子,当时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一定要把村头的沙包治理好。”

  “古再勒”是维吾尔语,汉语的意思是“美丽”。古再勒村,就是“美丽的家园”。

  但是,上世纪80年代的古再勒村却没有任何美丽可言。村子紧挨着沙漠,村头是一片绵延数十公里的沙包,每年总有几场肆虐的狂风携沙卷土,村民们苦不堪言。

  艾合买提记得很清楚,1983年春天,一场铺天盖地的狂风卷着漫天黄沙,一夜之间埋掉了父亲和几个哥哥辛辛苦苦种植的500亩葡萄,家里的5间房子有4间被埋得只剩下屋顶,村里的1000多亩小麦全部被压在了沙子下面。勉勉强强坚持两年后,艾合买提家被黄沙掩埋的4间房子全部倒塌,哥哥和姐姐无法忍受村里的恶劣环境,举家迁往乌鲁木齐,村里的几十户村民也先后含泪离开家园。

  那时的艾合买提是一位裁缝,从1982年开始为乡亲们做衣服,每年都有几千元的固定收入。他很想为治沙做点事情,但还不到20岁的他又不知能干什么。村里人对他说:“别费那个心思了,好好当你的裁缝,以后做一个服装设计师,全家人都有好日子过。”

  然而,1986年春天的又一场沙尘暴让艾合买提再也无法安心做他的“裁缝梦”。那一场沙尘暴,把家里的17亩玉米和全村的农作物全部埋掉,当年,全村村民颗粒无收。

  艾合买提痛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多难,一定要治理好村头那片“魔鬼”般的沙包,让古再勒村真正成为“美丽的家园”。

  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为小伙子的勇气和胆识所感动,专门召开村干部会议,决定把村头边一大片沙丘划给艾合买提。

  1987年,22岁的艾合买提在沙包边上盖了两间土房,带着新婚的妻子,怀揣着做裁缝攒下的3万元,开始了向沙漠宣战的“壮举”。

  家里人强烈反对艾合买提做出的决定,妻子也认为艾合买提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扔到沙堆里不值得,村里的很多人更是觉得艾合买提“疯了”。面对大家的怀疑、反对和不理解,艾合买提治沙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对家人和乡亲们说:“不治沙,大家都过不上好日子。”最终说服了家人,妻子成为他治沙最得力的助手。

  艾合买提学着别人的样子,在沙丘周围种上骆驼刺做固沙防沙带,在防沙带里再密密地种几排沙枣树和杨树,虽然种下的杨树苗死了很多,艾合买提不灰心,他到已经取得治沙成功经验的邻近县市和乡镇学习请教,回来后仔细研究和琢磨,当年就建成了由骆驼刺、沙枣、杨树组成的60亩防沙林带。

  种树要用大量的水,他到库车县请来打井队,一气打了十口压井,到浇水时节,雇村民专门压水浇树。

  两年中,他把开裁缝店时积蓄的3万元和随后又挣的钱全部投入在了治沙事业上,到1989年,一条1公里长、5米宽的防沙林带初步锁住了村头的沙包,原来移动的沙丘不再向村庄推进了。和前几年相比,沙尘天气少了很多,即使刮大风,也无法卷起漫天黄沙对庄稼和村庄形成威胁了。

  “我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沙包被锁住了,但不能让沙包空着。大面积种棉种粮不但用水多,而且成本高,在沙包上也不好管理。从1989年开始,艾合买提尝试在沙丘上种植葡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杨树 果树 核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