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内蒙古呼和浩特:设施农业给力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内蒙古呼和浩特:设施农业给力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大棚种植户正在育苗

  近年来,首府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以蔬菜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座座蔬菜大棚不仅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5月6日,记者在去往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的路上看到,路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透过塑料膜能看到里面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这就是赛罕区大规模发展的设施蔬菜产业。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建设,第一次是在2006~2008年,第二次是在2012年。”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局长南羊换介绍说,2006年以来,赛罕区区委、政府以中远郊为重点,科学规划、连片开发,通过政府补贴、村委会出资和农民自筹等多种渠道,以102省道沿线、大添路沿线、呼凉公路沿线的金河镇、黄合少镇、巴彦镇为重点,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8个,500亩以上基地8个。

  2012年,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又开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引进先进地区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机关帮扶示范、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设施农业投产达效。“通过努力,赛罕区涌现出了一批如舍必崖、根堡、前白庙、太平庄、集贤等规模大、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的设施基地,和百岁果蔬、宝丽鑫、绿联、新集贤、大山大海等具有带头作用的专业合作社。”南羊换说,目前赛罕区蔬菜设施面积5.3万亩,年产蔬菜39.1万吨,农民每栋高效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5~6万元。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了解到,2014年,全市下达设施蔬菜建设任务5万亩,其中蔬菜保护地1万亩、露地蔬菜4万亩。

  农民年增收七八万元

  走进根堡村,村民们都在蔬菜大棚里忙着采摘,村民付改桃说,他们家种了两个大棚,一个大棚能收入3万元。今年蔬菜价格不及去年,收入可能略微差一些,但也比以前种地和养牛强多了。看到种植蔬菜大棚有利,村里一些嫁出去的姑娘或是在外打工的村民又回来种植大棚,付改桃的侄女付丽娜就是其中一个。

  付丽娜说:“我和老公结婚后就在土左旗打工,但我的户口一直在村里,也分到了大棚。这几年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听说种蔬菜大棚效益不错,去年我们就回来搞蔬菜大棚种植,收入还行。”

  随后,记者又来到李占清的蔬菜大棚,他正在将包装好的蔬菜往货车上搬,准备拉到美通市场去卖。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脸上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家有4个温室、3个大棚,主要种植豆角、油葫芦、西红柿和一些叶类菜。去年收入15~16万元,今年蔬菜价格不如去年,效益会受一些影响。”

  张喜印是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的技术员,常驻金河镇,从2006年开始负责指导根堡村农民蔬菜种植、病虫害治理等,他对根堡村蔬菜大棚种植很了解。根堡村有300户、1100多人,平均每户有5个大棚,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2006年之前,村民只种些玉米,养殖奶牛,每户年收入2~3万元。“以前农民院子里放的是拖拉机,现在放的是小轿车,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农民生活富裕了。”张喜印笑着对记者说。

  据了解,自赛罕区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后,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下派了30余名技术干部,深入到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还通过聘请专家、教授集中授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组织参观种植好的农户生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葡萄油桃成为设施大棚新成员

  近年来,首府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蔬菜种植的同时,着力挖掘大棚特色种植,不断为农民探寻新的增收渠道。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让这些葡萄和油桃成为‘掌上明珠’。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桃影满园。”看着刚刚种植没多久的葡萄苗和油桃苗,特意从河北沧州来呼和浩特种植大棚的李树望这样告诉记者。

  李树望是个对农业种植充满热情的人,在河北老家父母种的油桃非常出名,又甜又大,每年商贩都抢着要。2008年,李树望带着老婆孩子出来闯荡,最后在呼和浩特落了脚。一直以来,他都希望把自己的农业种植项目做起来,来到呼和浩特后,他决定把家乡的油桃和葡萄种植在这里。于是,他和亲朋好友筹备了十几万元,在赛罕区根堡村承包了10个大棚,开始种植油桃、毛桃、葡萄、香瓜和西瓜。李树望说:“呼和浩特市的土地盐碱特别大,在这里种植,风险很大,所以付出的辛苦和成本也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大棚 蔬菜大棚 设施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