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洒射在王新村美丽的田野上,放眼望去,成片的蔬菜大棚反射出白色亮光。
不远处,王新蔬菜交易市场开始了一天最为忙碌的时刻,一箱箱新鲜的黄瓜正被工人们搬上车,然后送往上海、杭州及阜阳城区等地。
每天销量2-5万多斤、流转土地2300余亩、农民人均增收千余元……仅一年多时间,王新村农民围绕蔬菜大棚种植,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全村土地近一半已流转
临泉县杨小街乡王新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常年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作物,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一直困扰着当地。
2012年5月份,乡里组织到山东寿光的一次考察,给王新村村支部书记王勇带来了启示:别人能搞无公害日光温室大棚,王新村的资源也不差,或许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万事开头难,创业有风险,在大家都不愿意尝试的情况下,王勇发动村干部和自己的亲戚,筹措500多万元建设了50多个大棚,开始种植黄瓜和苦瓜。
到了收获季,由于品质好,营销手段多样,王新村产出的黄瓜和苦瓜相当受欢迎,不仅吸引了阜阳瑶海大市场,更有上海、杭州等地的客商前来订货。
在可观的利润面前,王新村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今年7月份开始,王新村9个自然村的4800余亩土地,流转出2300余亩地,建起了180多个无公害日光温室大棚和上千个钢架大棚。
村民人均增收千余元
王夫涛是王新村王老庄村民,原本在无锡做小生意,听说家乡种植大棚蔬菜效益不错,他去年8月返乡,承包了几亩土地,投资2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无公害日光温室大棚。
走进王夫涛的蔬菜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茂密的叶子绿油油,弯弯的黄瓜垂在藤上,黄花儿依然开放着。他乐呵呵地告诉颍州晚报记者:“黄瓜卖得很好,种了一年,20万元的成本已经基本收回,明年就是纯收入了。”
个别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幸福。大棚蔬菜种植,不仅给这些承包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让许多王新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去年8月,王新村杨广店庄的王永建将自家的6亩地,承包给别人搞蔬菜种植,平时还在别人的大棚里“上班”。“一亩地每年1000元,自己每天还能挣40元,很满足。”王永建说,自己年近60岁,外出打工没人要,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每年不但有土地承包费,还能领到“工资”,比种植小麦、大豆的效益好多了。
“原本贫穷的王新村找到了合适的致富路。”杨小街乡乡长韦亚林介绍,粗略统计,种植大棚蔬菜,使得王新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至少增长了千元。
紧跟市场做大做强
尽管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基地,但王新村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为更好地走专业化道路,该村已经成立了王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农户在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不久前,该村还与中国农业银行临泉支行达成了协议,农户可通过联户担保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
“路是脚踏出来的,梦是人创造出来的。”王勇说,下一步,他们的蔬菜种植基地还将紧跟市场,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而伴随着阜新高速公路的开通,依傍在高速公路临泉出口处的王新村,迎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绝佳机遇。他希望有朝一日,王新村能够成为阜阳农业的一张名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2-18/2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