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资中县板栗桠乡园坝子村“蘑菇王子”王科


 

资中县板栗桠乡园坝子村“蘑菇王子”王科

王科正在手把手教村民种植蘑菇的经验

  他叫王科,是资中县首批大学生村官。

  从2007年9月放弃高薪、回乡做村官开始,他至今也没有闲过一天。

  在甘露镇玉皇村,他学习先进的技术帮助“枇杷村”进行大五星枇杷改良种植,让每斤几毛钱的枇杷变成了村民致富的“法宝”;在板栗桠乡,他与8名共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起种蘑菇,带动一方致富;在园坝子村,他从当上村支书的第一天起,就谋划着如何发展,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贫困村 来了位“蘑菇王子”

  在距离资中县城4公里的一个丘陵地带,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贫困村”、“落后村”的村庄——园坝子村。这里,产业为零,发展滞后,全村上下,仅依靠老人和留守妇女种地为生。

  约3个月前,这里新来了一位村支书,他就是资中首批大学生村官——王科。

  初见王科,他正在与园坝子村邻村的干坡村——“资中县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基地”里查看蘑菇。这名新上任的村支书个子不高,但从谈吐和举止间,能感受到他是个“有想法、很干练”的85后小伙儿。这位凭借蘑菇创业的年轻人,说起眼前能够帮助村民致富的办法,王科显得信心满满。

  “种植蘑菇是2008年才试验的新品种,其成本低、品种多,又不受季节影响,是一个变废为宝、帮助致富的好办法。”在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基地里,一排排蘑菇被装袋存放,正在袋子里安静地生长,“从最初进购原料、拌料,到装袋、灭菌、接种、养菌,经历30天左右就可以出菇和销售,种植品种包括了平菇、金针菇、香菇等多个,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经验虽然成功了,但要在村民中推广,还任务艰巨。”为此,王科想到了采用“农户+基地+政府”的办法,如进购一个3元的蘑菇袋子,采取“农户出1元、基地出1元、政府补贴1元”的方式,帮助村民转变致富观念。同时,王科在基地里还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每月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对于自愿尝试王科种植方式的村民,他还提供技术和平台,手把手教村民种植蘑菇。

  56岁的村民谭发元在今年4月选购了200袋凤尾菇准备试一试,在种植过程中碰到困难,王科总是跑得最快、跑得最勤。一个月后,投资了300元的凤尾菇变成了700多元的纯收入,这让谭发元尝到了甜头:“现在,我正在向王书记学习经验,以后发展起来,还会多引进品种,这样的致富方式比起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轻松多了!”

  要致富 先把路修通

  蘑菇种植,虽然在经济价值上比较可观,但对于园坝子村这个无产业、无规模、无品牌的贫困村来说,如何转变村民致富观念,一直是王科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裕,只有大家富裕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才能搞活。”王科说,对于园坝子村,首先是要把路修通,再发展蘑菇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外出打工的人回乡发展,这才是长效发展之计。”

  村里许多村民一听说新书记要带领大家修路,家家户户非常积极,村民们拿出锄头、铲子,把多处高过30厘米的泥巴铲平。“首先是把路基打好,明年开始就着手修水泥路。”王科介绍,路修通后,他的目标是在这里新建三个企业。

  “木材粉碎厂、蘑菇生产厂、蘑菇加工厂,这三个厂房将形成一条帮助园坝子村致富的产业链。”王科说,这条产业链不仅能够帮助村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就业难题,还能让一些有想法的村民主动参与进来,互帮互助,带动全村致富。

  “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社。”在园坝子村,王科带领着村民,不仅致富有门路,老百姓也和睦相处,百姓们亲切地称王书记为“蘑菇王子”。

  从扎根基层的第一天起,王科用他的激情和热血,在乡间地里挥洒了6年的青春。他总说,自己的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时时刻刻都激发着他策马扬鞭,让更多的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蘑菇 枇杷 板栗 丘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