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老葛,就找老葛!老葛搞了很多年建筑,没弄几个钱。这才养了半年猪,就挣了小10万块。”近日,记者在伊川县采访畜牧产业发展情况,刚到水寨镇一养殖小区,门卫就快言快语推荐起采访对象。
说着,走过来一位50多岁的汉子,他就是“老葛”。“老葛”名叫葛树彬,白沙镇范村人。“我不善言谈,你要问的纸上都写得很全。”长满老茧的手递过来的是一份合同——伊川新大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养殖合同。
“猪崽儿是别人的,饲料是别人的,防疫也是别人的,养大了,再由别人买走,但钱挣到了。”在翻看合同的间隙,门卫插的一句话,道出了老葛的致富“窍门”。
要养猪,就绕不过“三险两难”,即疫情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融资贷款难,农民增收难。以往,由于散户养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低,跟风市场盲目发展,一旦遇到疫情和市场波动,就会赔得底儿朝天。
老葛摁过红手印的合同日期是今年3月10日,距现在7个月多点。老葛两个月前第一批出栏的600头猪,赚了近8万元。养猪半年,收入不菲,原因就在于门卫口中的“别人”、合同中的甲方——伊川新大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大牧业是2008年市畜牧局副局长李治力费尽周折,开放招商钓来的“大鱼”。在他看来,畜牧业只有开放招商,招大商,“靠大树”,才能真正破解“三险两难”。
大树底下好乘凉。新大牧业项目就是一个集年产20万吨饲料、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年产25万吨有机肥于一体,采用“公司+农户”升级版养殖模式的“大个子”企业,计划投资4.2亿元。
所谓“公司+农户”,就是由公司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成品猪并向农户提供承诺的收益。换言之,农户饲养全程无须投入任何流动资金,就能稳赚一笔。
公司总经理赵伟力介绍,正常年份,一栋容纳300头猪的猪舍每年可出栏2.5批次,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同时公司还承诺养殖户每栋每年收益最差不低于3万元,如遇重大疫情等突发情况,收入低于3万元的部分将由公司贴补。
“以往养猪,喂饲料、刮猪粪、打疫苗、收拾猪圈,一天下来忙得团团转。现在,猪一天吃什么、吃几次,每过多少天加多少料,公司‘菜谱’上都有规定。我的任务就是每天扫扫猪圈、喂喂猪食,等4个月后出栏时,由公司派车把猪拉走。”老葛轻松地描述他的“新养猪生活”。
“如果公司违背合同约定,拒收符合标准的肉猪,每拒收一头,要赔偿养殖户500元。”合同将老葛和公司拴在一起,他一点儿不担心会被“放鸽子”。
农户负担轻了,收入高了,但公司融资问题怎么解决?李治力说,伊川县协调农业银行,由养殖户申请、企业担保进行贷款,每个农户可固定贷款29万元供公司周转,而本息均由公司负责偿还。如此一来,养殖企业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以前也养过猪,细账没算过,但说收益天壤之别一点儿不为过。”老葛坦言,只有大企业才有这样的魄力,农户致富才有盼头。眼下,新大牧业40多栋猪舍已经开栏饲养,62栋在建,80栋正在进行洽谈,辐射伊川、偃师、宜阳等地。
随着正大、众品、雨润等7个总投资42亿元的畜产品加工项目和六和、立华等15个总投资121亿元的养殖项目相继落地,“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也逐步推广。
记者感言:期待“老葛”们的口袋越来越鼓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养殖户有三怕:一怕没技术,养不好;二怕没资金,不能规模养;三怕没销路、市场低迷、疫情暴发,养了赚不到钱。
老葛的致富得益于“靠大树”和“好模式”:开放招商支撑畜牧业大资金、大投入、标准化、规模化运作之下的“公司+农户”模式,实现贫困户养殖的低门槛、低投入、无风险、高回报,走出“养殖像炒股”的怪圈。
没有农户的富裕,一切都是空谈。
市场经济大潮起伏汹涌,分散农户犹如一叶孤舟。只有引来龙头企业这条大船,方可抵御未知凶险。如此,越来越多的“老葛”就能鼓起口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0-16/2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