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上市了,柿子快熟了,核桃挂果了,8月的盘溪镇龙潭营村“三棵树”硕果累累。距村子约5公里的虎坝田,村民李保云的柑桔已装了半卡车。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柑桔能收40多吨,再过20多天又能收得20多吨柿子。就靠着种桔栽柿,今年李保云六口之家的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沟水,人还是那群人,可自从定下了发展“三棵树”的调子,找准了撬动社会投资的路子,在华宁县像李保云这样的千万山乡群众栽好了柑桔、柿子、核桃,走上了致富路。
定调子
自1995年开始,李保云把原来的10亩多包谷地改种了柑桔,让昔日的雷响田变成了柑桔园。2004年,他又在自家的山箐中种下了1000多棵柿子,让荒山破箐变成了柿子园。和李保云定下种桔栽柿致富兴家的调子一样,龙潭营自打定下发展林果产业,调结构富民兴乡的调子后,柑桔从河边种到了山腰,柿子从村头栽进了山箐,核桃从山箐发展到了山顶。
村党总支书记李兴国介绍,2000年起步的800亩柿子,现在已发展到了近5000亩;1977年起步的20亩柑桔,现在已发展到了2200亩;2008年起步的100亩核桃,现在已发展到了1500亩。今天的龙潭营群众已经不再靠粮烟过日子,8700多亩林果成了全村2900人的致富树。
与龙潭营定下发展林果富民兴乡的调子一样,华宁县在审视县域农业发展时,看到了近90%的国土面积是山区,近90%的人口是农民,近9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源于种植业,但又面临着农业资源总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家庭资本积累不足等的制约。
县林业局局长陈劼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华宁县在认真总结30余年发展柑桔、20余年发展核桃、10余年发展柿子的经验之后,最终于2005年定下了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跳出仅靠坝区一亩三分田的思想禁锢,盯紧万亩群山,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柑桔、核桃、柿子“三棵树”产业的调子。
选路子
2009年,正当李保云建设柑桔园、柿子园面临资金困难的时候,他获得了5万元的林业小额贴息贷款,随后通过林权抵押获得20万元的贷款,加上自家的35万元积累投入,他在柑桔园、柿子园中修建起了大大小小30多个水池,铺设了喷灌设施,让靠天吃饭的果园变了样。
和李保云一样,龙潭营在发展“三棵树”产业中同样获得了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村主任孔庆禄介绍,2009年,全村获得近200万元的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大部分农户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获得了发展资金。他指着满山的水池和管道说:“修一个大池子少说也要3万元,要是没有这些贷款的支持,根本没法修起上千个水池,架抽水机、支变压器,从山脚把水抽到山顶。”
同行的县林业局的郑文富算得上是位林果专家,他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柑桔的投入约2.3万元,一亩柿子的投入约1000元,一亩核桃的投入约3005元,按此计算,通过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的拉动,加上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保守估算龙潭营投入到林果产业上的资金不会少于5500万元。
陈劼介绍,自2004年华宁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2009年实现3300万元的融资额,2010年实现6000万元的融资额,到今年累计融资额超过了一个亿。借林改东风,盘活林木林地资源,实施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保守估算撬动超过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三棵树”产业。同样借林改东风,通过实施林地流转,引进了诸如山地、山水、久保等一批林业企业,投资近5000万元参与“三棵树”产业发展。至此,华宁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向资本转化,资本向产业流动,依托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子,有效破解了林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栽果子
一大早就上山采摘柑桔的李保云是这样估算今年全家林果收入的——10亩柑桔产出40吨,按6元一公斤的价格,产值24万元;1000棵柿子产出20吨,按5元一公斤的价格,产值10万元。今年全家林果收入34万元,纯收入大约2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李兴国算了同样一笔账——全村5000亩柿子产出2756吨,产值827万元;2200亩柑桔产出3300吨,产值1600万元;1500亩核桃产出5吨,产值15万元。龙潭营“三棵树”产值2442万元,人均收入超过84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9-22/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