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才正在给河蟹喂饲料。
洪桥的养蟹新思路获得了成功
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也已初具规模
天还没亮,洪桥镇橡树下村七土斗漾的河蟹养殖户谢有才就起床了。他拿起装着三分之二满玉米的饲料桶,放进自家的小舟,向一亩半大的池塘中央划去。
随后,他一边单手划桨,一边用小铲子铲起一把把玉米粒熟练地抛撒在水面上。喂完饲料,谢有才来到岸上,打开岸边的增氧泵,向池塘面注水,不一会儿,水面就冒出一个个波纹。
这片池塘只是谢有才家里106亩河蟹养殖塘中的一小部分。每天早上,是谢有才夫妇最忙的时候:给河蟹喂饲料,开增氧泵给水底增氧……
而谢有才家只是洪桥镇众多河蟹养殖户中的其中一户。他们如今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品牌化的营销,取得了在以往根本意想不到的成功。
蟹虾鱼生态混养
每年的8、9月份是河蟹最后一次蜕壳的高峰期。蜕壳后再过一个月左右,河蟹就可以大量新鲜上市。这时,就是七土斗漾的河蟹养殖户最忙碌的时候。
蜕壳的这段时间,河蟹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
“前一段时间不是高温干旱嘛,容易缺氧,对螃蟹的蜕壳会产生影响,螃蟹不容易蜕壳,就容易死亡。为了给螃蟹增氧,我们要开增氧泵,打溶氧剂,给池塘底部增氧。”说着,谢有才的妻子许大姐指了指岸边几只已经死去的河蟹。
作为洪桥“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农户,谢有才家的河蟹除了在长兴本地的金陵菜场、中心农贸市场等地销售外,还销往苏州、上海等大城市。
“销路一直不愁,再过半个月,很多外地蟹商就要来预定了。”谢有才说,其中有很多都是老顾客,热衷于来此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质量好。
说话间,谢有才刚读初中的儿子谢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事实上,他们一家三口都是长兴本地人,但为了照顾这一百多亩的蟹,他们平时不太回家。
谢有才除了养殖河蟹,还养了龙虾和桂鱼。
“这是我们近几年试验的生态混养技术。”长兴洪桥“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社长钱金元如此介绍。
为了实现洪桥镇的农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户的养殖观念转变,洪桥镇还推广了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包括主推的河蟹生态混养技术、种草养蟹技术、底部微管增氧技术、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技术和“小群体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预计年底示范基地亩产河蟹70公斤,亩利润4000元以上。
“合作社里的村民依靠科学养蟹,混合养殖,效益增值明显,估计今年亩产平均不低于160斤。”钱补充道。
河蟹养殖新思路
一个事实是,近年来,河蟹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而这主要得益于长兴县委、县政府对河蟹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河蟹养殖园区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提高组织化生产程度、品牌创建与宣传力度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进而使长兴的河蟹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长兴县河蟹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洪桥、吕山、夹浦、泗安等四个乡镇,其中洪桥镇养殖河蟹养殖面积达1.2万余亩,产值近1亿元。
而随着河蟹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洪桥人也开始探索河蟹养殖的新思路。
“稻田养蟹”便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浙大农科院新研发的水生稻在蟹田里栽种后,水稻与河蟹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生态平衡,利用稻、鱼、蟹混养,互利共生的方式,洪桥蟹农初尝了“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的生态双赢效益。
钱金元介绍,今年的试验面积为100亩,明年将扩大为200亩。具体做法是在水塘中央开辟一块地用来种水稻,四周的蟹塘则用来放养河蟹的大眼幼苗体。
“深的地方约80厘米,浅的地方只有十几厘米。11月份水稻熟了,就用机器把水塘底部的水吸干,留出一条沟渠。等到蟹不太吃饲料时,再把蟹苗抓到大池塘里放养。”钱金元透露,这种养殖模式使得农户可以自主培育蟹苗,而不用从其他地方抓蟹苗过来,既种了水稻,又养了蟹苗,一举两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9-09/1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