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记者来到榆中县高原夏菜主产区――来紫堡、金崖、定远、三角城等乡镇蔬菜种植的田间地头,目睹了菜农因蔬菜丰收的喜悦,也体验了从蔬菜种植到销售的辛劳,更让人欣喜的是,一棵棵高原夏菜从下地、上市经过流通环节一路走向大都市实现“华丽”转身背后,是高原夏菜这一富农产业链的日益完善!
6月10日,榆中县来紫堡乡金崖镇的高原夏菜已开始陆续上市,和许多菜农一样,清晨四点钟,金崖镇古城村一社的王小英一家人便开始前往自家的芹菜地里铲菜。虽然天还黑着,但干活的热情丝毫没减,作为今年的第一茬菜,王小英期盼着早点铲好,卖个好价钱。
王小英家里种着1亩芹菜,看着还未铲完的新鲜芹菜,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刚收菜的说了,今天的菜价好,一斤6毛钱,我这亩地这一茬就能卖1万2呢!”
六点半,一亩的芹菜已被铲完、扎好,整整齐齐装到了“菜贩子”司发军的农用车里。“菜贩子”是当地菜农对收购高原夏菜人的俗称,“菜贩子”司发军是红古区平安镇张家寺的人,多年来他一直辗转于榆中、红古等地收菜。跟随着他的拉菜车,记者来到了位于榆中县定远镇的兰州茂祥菜库。
早上八点,菜库里已被运菜的车挤得满满当当,司发军拉着芹菜先交到一号库。在菜库门前,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捡菜、扎菜。“这里收菜很严格,过大、过小、过长、过短的芹菜会在这里被工人们挑拣出来,挑出好的再包装成箱,放到菜库里冷冻,然后才出运。”司发军说。
看着一根根鲜亮的芹菜被挑选、削剪,然后只剩下最中心的部分,“因为菜是出口的,要精挑细选,像娃娃菜之类的,被剥掉一半的皮都是很正常的,运来菜库的菜一半被运走,一半就成了尾菜。”兰州茂祥菜库董事长张华平告诉记者。
临近中午,新鲜的菜都被装进了冷库,只剩下成堆的“尾菜”静静地躺在库里,王小英家的那些芹菜叶子和别的尾菜一样等待着发挥余热。不久,有工人过来,将那堆芹菜叶子运到了菜库一角的粉碎机里。很快,芹菜叶子被碾成了一堆小碎块。跟随着茂祥菜库董事长张华平,记者来到了他的“秘密基地”――黄粉虫养殖基地。
据张华平介绍:“为解决榆中高原夏菜尾菜污染的问题,兰州市工业研究院科研人员与兰州茂祥蔬菜保鲜公司有关人员一起在全国范围考察调研,引进山东农业大学以环境昆虫为核心的生物系统技术,就是黄粉虫规模化养殖加工使尾菜生态化处理。”
这就是破解高原夏菜尾菜的“奇招”,黄粉虫俗称面包虫,是一种食性广、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高的环境昆虫,其本身便是一种高蛋白质的昆虫,排泄的粪便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料,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此外,黄粉虫可以取食各种各类蔬菜废弃物,尾菜更是其喜欢取食的食物。
为了探个究竟,记者又来到黄粉虫养殖基地。在这里,记者看到,工人们将碾碎的芹菜和各类叶子混合放入了面包虫的养殖盒子里,不到半个小时,成堆的菜叶子已被张华平养殖的20多万盒黄粉虫吞噬殆尽,至此,王小英那一亩的芹菜产生的尾菜也发挥了它的余热,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通过面包虫来消耗尾菜,是从2012年6月份引进的,今年我打算加大规模,面包虫养殖数量将达到30万盒,按照面包虫2个月的生长周期,在菜库一年的经营期内,我的30万盒的面包虫将会消耗掉2700吨的尾菜。”张华平看着活跃的黄粉虫美滋滋地对记者说,将低值的尾菜转变成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所以,黄粉虫生产是一个提升附加值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菜库的另一个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已加工成袋的“面包虫”,“加工好的面包虫被远销到了马来西亚等地,大部分成了高端宠物的饲料,日前供不应求,每吨卖5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很是可观。”张华平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6-17/3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