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河南西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强乡富民


 

  近年来,西平县重渠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科技作用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强乡富民的目标。

  重渠乡金针菇栽培始于1992年,在技术上主要依托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生产技术指导等,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栽培技术日益成熟、栽培规模逐步扩大。目前,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建有金针菇示范园区8个,菌种厂5个,加工厂1个,拥有各类菇棚700多座,年栽培规模突破4000万袋,年总产值8500万元,棚均产值达到5万元,菇农人均增收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1500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从业人员8000多人,200多名经济人队伍,产品销往上海、武汉、郑州等10多个省市。尤其是新开办的荷花食有菌加工厂,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200多亩,是一家集培训、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企业,年加工干鲜菇8000吨,出口创汇突破300万美元。敬庄村是全国食用菌协会命名的“小磨菇村”,河南省食用菌协会公认的豫南最大、全省第二大金针菇专业化生产基地,基地内第一示范区是全市唯一的经省农业厅认定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承担着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金针菇示范基地任务。

  主要做法

  1、以创新求发展。重渠乡以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实现了 四个突破和三个跨越,“四个突破”:一是技术突破,由传统的单一金针菇常温栽培转向周年化生产和香菇、双孢菇、平菇、草菇、木耳的多元化栽培,达到“一点突破”、“多点开花”、“淡季不淡”,探索并推行了金针菇反季节生产新技术,建设恒温冷库21间,栽培面积3000平方米,实现了金针菇的周年化生产。探索和推广金针菇废料栽培黑木耳、平菇技术,黑木耳规模达到20万袋。推广草菇、双孢菇轮作技术,栽培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单位效益达到40元,示范引进姬松茸栽培3万平方米,单位效益30多元,填补了我省食用菌栽培领域的空白。二是园区突破,培育龙头,以园区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引导农民逐步靠拢集约化,拥有标准化栽培园区2个,占地均在40亩以上。三是产业突破,变原来的小农经营为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经营,形成加工厂+基地+农户+出口创汇的产业链条,拥有加工厂1座,日加工鲜菇50吨以上。四是服务突破,积极探索合作化经营思路和模式,扶持和发展了近200名经纪人队伍为我乡的金针菇产业服务,组建了西平县高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和西平县金针菇科技服务社,引导菇农规模经营,实行生产环节的原料、菌种、技术、市场四统一,为科研单位与菇农搭建技术平台,培训和传播栽培、加工技术与市场信息。三个跨越:传统的金针菇层架式栽培向标准菇棚栽培的模式跨越,开放式接种向封闭式接种、一年一熟的金针菇单一生产向高、中、低温型品种轮作周年化生产的技术跨越,产品鲜销为主向鲜销、储鲜、加工三条腿支撑市场、订单生产的产业跨越。食用菌产业正在健康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亮点产业。

  2、加强科技依托。重渠乡金针菇种植示范基地紧紧依托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在市、县科技局的引导和支持下,建成了西平县金针菇科技服务社,聘请省内行业权威专家5人提供长年技术服务。2012年引进技术人员3人,其中俄罗斯1人,省内2人,引进和推广了巴西蘑菇的栽培技术,填补了我省食用菌领域的空白,引进和示范种植巴西菇+金针菇、巴西菇+真姬菇一年两熟的轮作技术,引进了秀珍菇、滑子菇栽培技术,全年引进新品种8个、新技术5项,举办各类培训班8次,印发技术明白卡5000份,受训人员累计达到2.3万人次。

  3、重点抓好产业化生产。新建食用菌加工厂1个,引资40万美元的荷花食用菌加工有限公司拥有“荷兰式”隧道发酵、液体制菌等先进技术,年加工能力达到8000吨,出口创汇可实现300万美元。建成标准化菌种厂5个,年生产菌种可达100万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菇农120人,金针菇科技服务社为菇农与科研单位搭建了科技服务平台。

  主要成效

  重渠乡食用菌生产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合作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大产业、高起点、新亮点的发展道路,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全乡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政府对外宣传的名片产业、新农村发展的亮点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典型,也影响和带动周边10多个县市,30多个乡村群众共同发展食用菌,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金针菇 蘑菇 轮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