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水果大量成熟,约上三五个好友到果园中体验采摘乐趣,成为时下许多市民闲暇时光的首选。
眼下,西工区红山办事处樱桃沟村的某大樱桃采摘基地,游客盈门。该基地负责人张克俭秉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条,下岗之后不气馁,承租土地搞特色种植,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前期有坎坷 坚持有收获
近日,在大樱桃采摘基地里,颗颗樱桃像红珍珠一样缀满枝头。今年51岁的张克俭正在检查果园内樱桃的长势。看着源源不断的游客进入采摘基地,他喜上眉梢。
2003年11月,张克俭因单位裁员下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红山乡樱桃沟闲逛,发现樱桃沟里种的都是小樱桃树,他想起去山东出差时吃过的大樱桃,为什么不能在这里也种上大樱桃?等樱桃成熟后,拿到街边或批发市场销售,就可以挣不少钱。
说干就干。张克俭凑了20万元,到郑州买回4000多棵大樱桃树,在村里租了近百亩地,和家人将树苗种下。为节约成本,他在果园旁搭了一个简易的看树房。
之后,张克俭每天吃住在果园,浇水、施肥,几乎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一些树吐了新芽,而一些树纹丝不动,原来是死了400多棵树,他心疼得直掉泪。
冷静下来后,张克俭向专家请教,这才知道樱桃树生了病。他连夜买回专业书籍研究,慢慢地,树木没再出现死亡的现象。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他逐渐掌握了针对樱桃树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技术。这年秋天,樱桃树长势喜人,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打造采摘园 前景渐光明
树木一天天长粗、变壮,而修剪、拉枝、追肥等都需要人工。这时,张克俭的资金不够了,他只好将南昌路的房产低价卖掉,又借来40多万元,雇人为自己照看果园。
为筹措资金,他先后给别人开车、搞推销,还和别人合伙开饭店,只要挣点钱,就全部投到果园。
2007年5月,张克俭的大樱桃树终于开始挂果,这让他很兴奋。每天下午,他和果农们开始采摘,凌晨两点,他骑上三轮车,将樱桃送到火车站附近的水果批发市场销售。
一个月后,张克俭挣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8万元钱。但他并不满足,他觉得这个回报没有达到预期,一定要改变销售模式。
接下来,他走访专家,又跑到外地考察,发现走采摘园的销售模式可以赚更多的钱。他开始着手进行多渠道宣传,2008年5月,他的采摘园开园了。虽然问题多多,但张克俭收到了30多万元的回报,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张克俭发现,以前的樱桃种植都是实施粗放式管理,以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模式和自产自销的模式为主,未形成规模。他有了大胆的想法:搞集体化运作。他跑到村委会沟通,并到每家每户做工作,许多农民看到了商机,将土地租给张克俭统一管理。他又买来3000多棵树,实行统一种植,采摘期结束后进行统一分红。
如今,张克俭的采摘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日益增多。张克俭的下一个目标是将基地打造成一个现代的世外桃源。
科技结硕果 映红致富路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张克俭深知,要想得到丰厚的回报,离不开科技种植。为节约成本,他引进地埋管滴灌技术,不仅节水,还能对土壤保墒;为引导果农科学种植,他每年从中国农科院请来专家,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召集果农听课培训;为提高产量,他给树盘覆草,保持表层土壤温度、湿度相对稳定,并合理配置授粉树,改善果实的品质和口感。
在张克俭的不断努力下,2010年,该基地被西工区评为先进科普带头单位,2011年被市农业局评为市级示范基地。
如今,随着樱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张克俭将所有欠债全部还清,还为基地增设了多种服务设施。
在致富的同时,张克俭不忘回报社会。他拿出3万多元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出资整修乡村道路,为村民打井解决吃水问题。
张克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搞农业是个漫长的道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5-22/2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