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浙大教授当农民 高新技术赚真金


 

殷国海(右)种植草莓的大棚内都装有2个这样的二氧化碳发酵装置

殷国海(右)种植草莓的大棚内都装有2个这样的二氧化碳发酵装置

  拥有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头衔和集成电路、智能科技等3家高科技企业,去年10月却变身“农民”,把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农博士”请到自己的家乡,在相城区漕湖边的200亩试验田里研究高科技草莓种植。从此,相城品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教授农民”殷国海,开始了他的科技农业梦。

  正值苏州草莓批量上市,市场价格不断回落,而由殷国海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推的草莓却仍保持着每公斤100元的价位。

  家乡情结让教授变身农民

  今年48岁的殷国海是相城区蠡口人,多年的销售工作让他成了业界知名的营销专家,并受聘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近年来,他先后开办了3家高科技公司。回顾20多年的职业生涯,殷国海说,虽然自己的从业范围大多围绕微电子、集成电路,但身为农民的儿子,总希望有一天能回归自然,在农业中闯出一片天地。

  与此同时,他在工作中结识了浙江大学一批“农博士”,几个人一拍即合。去年10月,殷国海带领浙江大学5名博导和高级研究员,在相城区漕湖生物农业示范园租了200亩地,投资500万元开始了品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之路。

  殷国海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取名为“品天下”,包含着创业团队“品德、品质、品味”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苏州的水土上依靠浙江大学的技术,种出“品天下美味”的信心。经过这几个月在田间地头的“实战”,作为董事长的殷国海,也从一个不懂种地的“门外汉”变成“行家”,时不时下地为工人们示范种植要领,还和“农博士”们一起监测大棚内的各项指标,俨然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教授”。

  生物技术让草莓个大味甜

  农产品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不管是土壤、化肥、农药还是光照、二氧化碳含量都有严格要求,生长的每个环节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指导。殷国海介绍说,“品天下”的产品在开种前,田里的泥土都要经过生翻、暴晒。大棚扣膜封闭后,还利用晴天中午高温闷棚,用物理方法对温室进行彻底的播前消毒。首批开种30亩草莓所用的200吨肥料,是公司花了8万元从附近农场购买的禽畜粪便,又通过加入微生物菌发酵制成的,产品从播种、施肥、防病虫害等各方面全采用生物技术,没有任何添加剂,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走进公司的草莓大棚,一股清甜的香气伴着热浪扑面而来,铺着黑色塑料薄膜的地垄上,一棵棵绿油油的草莓苗被沉甸甸的果实坠弯了腰。记者注意到,在大棚中央,一个1米见方的池子中层层堆放着水稻秸秆,没走进几步,就闻到一股酸腐的味道。殷国海介绍说,这就是公司运用浙江大学最新生物农业技术安装的二氧化碳发酵装置,通过微生物对水稻秸秆的降解作用,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让草莓的品质和口感都有了很大提升。

  这是“品天下”草莓能够保持高价位的关键,一季下来,能为公司带来至少60万元的收入。

  技术扩散让种田转型升级

  身为知名的营销专家,殷国海目前专门负责“品天下”农产品的发展战略、品牌策划和销售渠道的开发。在他看来,发展科技农业不仅要在种的环节加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还要在生产管理、品牌经营上引入工商业先进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转型,从单纯的“种植大户”成为一流的农业品牌。“品天下”现有200亩土地,规划种植30亩草莓、30亩樱桃、50亩西瓜以及水果胡萝卜等,未来还将根据市场需要种植不同的果蔬种类。这些都是殷国海经过市场调查,结合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决定的。他告诉记者,这样一来,每块地每天的产量,用工人数都能够定下来,便于公司对整个生产环节进行管理。“品天下”目前雇佣了附近20多个农民负责日常工作,技术团队的“农博士”们经常手把手教他们修剪枝叶、配置生物肥料,把所有关键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这些“农业工人”。殷国海说,公司正是希望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前沿技术,推动整个漕湖、相城乃至苏州地区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让本地农田的亩均产出达到3万元以上,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亩均产出4至5万元的差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发酵 大棚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