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你那么忙,还三天两头的往我们地里跑,搞得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近日,黔江区黎水镇长坪村村民文卯林满脸笑容地说。当天,记者在黎水镇分管蚕桑负责人胡康的带领下,来到该镇最大的蚕桑栽植生产区长坪村,只见这里到处都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园,蚕农们正在园中忙着给桑树锄草、采摘桑叶。
“养蚕也要讲门道,不仅要养得多,更重要的是要科学饲养,才能有好的收入。今年我已经卖了三季蚕茧,挣得5万多块钱。”文卯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3年前,文卯林提起挣钱就发愁,虽说家里种了地养了蚕,家里人一天到晚干起活来也不含糊,忙活一年,养蚕收入也不过1万元,加起其它收入也就1万多元。“一家6口,上有老下有小,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娃儿读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幸亏在2010年赶上了镇上的土地流转集中养蚕政策。渐渐的全家收入开始增加,腰包鼓起来,日子嘛当然越过越好。”文卯林感慨万千。如今,文卯林家一年养35张蚕,蚕茧一项收入就达7万余元,家庭总收入9万余元。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来,像文卯林这样腰包鼓起来的养蚕户比比皆是。“近3年来,我们镇的蚕桑产业迅猛发展,产茧量年均增幅70%以上,蚕桑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胡康说,能有今天的好成绩主要源于蚕桑产业在发展中实现了规模的突破、生产效益的凸显和发展效能的突出。
三四年前,黎水镇因为贫困闭塞,5村1社区,40个村居民小组,3636户,13782人,基本全靠种植蔬菜和玉米,没有工业,收入全指望外出打工,是一个农业基础薄弱,典型的传统农业大镇。“以前全镇蚕桑养殖都是‘小打小闹’,各搞各的,形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蚕农们收入不高,干起来自然也没劲。”胡康回忆说,因此村民们逐渐开始外出务工,镇上闲置下来的土地也逐渐增多。
闲置下来的土地怎么办?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户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镇上领导根据黎水镇的实际情况,以村组为小区,选择适宜地块集中成片栽桑建园,集中肥料下地,集中时间防治,集中大户养蚕,推动蚕桑业的发展。胡康告诉记者,之所以在黎水大面积的发展蚕桑,主要还是根据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黎水的海拔、温度适宜,这为发展蚕桑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村民邓燕是长坪村第一个在政府的引导下,大规模发展蚕桑种植的。
“以前在家养点蚕桑都是小规模的,家里一共只有1亩5分地,栽桑树就不能种玉米,一年到头栽点桑树,卖点蚕茧,还不够肥料石灰钱。”邓燕回忆说,2005年,政府开始大规模发展蚕桑养殖,按亩桑所需肥料数量,每季每亩桑园配套补助20元,购15公斤蚕桑专用复合肥,由村委会统一调运到集中成片栽植的桑园地块,给所涉农户集中施肥,对桑树病虫害和养蚕设施实行集中时间、集中区域、集中人力统防统消统治。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解决了因不会施肥而造成栽桑树死亡的不必要的损失。于是,2011年,邓燕一家就养了20张蚕。
这次大规模养殖,让邓燕尝到了甜头。一年下来,共收入了4万余元。
邓燕一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让全村的人都看到了希望。有了“第一人”就会有“第二人”、“第三人”,现在,黎水镇80%的村民都栽桑养蚕。对这些蚕农们,政府都是统一规范化的管理,集中成片发展,免费的提供技术指导。张春梅,这个原本四处打工的农村妇女,就是在发现了栽蚕桑的“乐”后,决定留在村里靠“绿叶银丝”吃饭的。前些年,张春梅在深圳、广州四处打工,东奔西颠,看人脸色,一年也就挣一两万元。现在,她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以前一年埋头苦干,也挣不了几个钱,我们现在尝到科学技术的‘甜头’,一年能挣几万块。”村民张春梅喜滋滋地对记者说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10-16/1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