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要效益,市民要安全,特色园艺作物生产该如何从粗放走向集约?近两年,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在桃标准园创建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村党支部+合作社+果农”三位一体的产销管理模式,即村党支部组织农资采购和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果农按技术要求搞好生产,从而实现了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和产品销售“六统一”。
种桃活儿多,村里统一组织技术服务,人工最少能省一半
西营村共有1003亩桃园,种桃是全村200多户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一家一户三五亩园,效益一直不高。“从开春到桃子下树到秋后施肥、剪枝,一年忙到头,1亩地纯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元。”1989年开始种桃的西营村果农张群成告诉记者。
如何提高种植效益,促进桃农增收?“必须改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西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忠告诉记者,就在2009年,村里购进4台弥雾机,成立植保服务队,开始组织统一的技术服务。村党支部统一采购有机生产允许使用的杀虫杀菌剂,并建起了专门的仓库,安排专人负责每次出入库记录。
“种桃活儿多。就拿剪枝来说,以前自己剪,1亩地差不多10天才能剪完,家里5亩地够两个人忙活1个多月;这两年都是村委会组织骨干服务队员统一剪,1天就能全部剪完。”张群成估计,“现在村里统一组织技术服务,人工最少能省一半。”
经过3年的发展,如今服务队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农家肥发酵、病虫害防治、喷施营养液以及吊枝、高培垄铺黑地膜等提质增效技术的实施上来。“即使自己喷施,也要到村植保站统一配兑。”果农贾保顺说,村里统一采购农资,都是原价给果农;提供服务,像农家肥发酵、防病治虫等都是免费的,剪枝等村里也给补一半。
为了保证标准园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平谷区、峪口镇和西营村联合成立了标准园创建项目领导小组,协调整合项目、资金、人力,全力支持西营村标准园创建。仅2011年,就整合资金310万元,帮助500亩果园铺设了黑地膜,进行了吊枝处理。
2011年,西营村1000多亩桃园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80%,平均价格7元/公斤,亩效益增至1.2万元。
以前摘桃卖桃连轴转,现在全部卖给合作社,每斤比市场价高1元
每到大桃上市,果农们进入一年最忙碌的时节。
“以前自己卖,头天晚上先把桃子摘下来,凌晨1点钟就得送到批发市场上。晚了就不好卖,遇到卖不了的时候只好落价卖。卖完桃子又要赶回园子摘桃,晚上10点钟才能吃上饭,没工夫睡觉只能瞅空儿闭闭眼。”张群成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摘下来的桃子全部送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早上5点钟天亮了再起来摘桃也不晚,随摘随送,桃子颜色鲜亮,每斤比市场价高1元。”张群成算了一笔账:过去忙一年,1亩桃纯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元;现在轻省了,每亩纯收入至少在1万元以上,好的能达到两三万元。
效益的提高来自品牌建设。近年来,西营村成立了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在合作社450平方米宽敞的包装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称重、分级后,一个一个套上防护网袋,分类包装,无论礼品盒还是航空运输纸箱上,“甜。那溪”的商标都赫然入目。在包装车间旁边,是新建的400立方米冷库,用于采后打冷处理和临时储存。
“超市的要求高,价格高,销售量也十分惊人。”合作社理事长张海河告诉记者,自己曾专门到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看过,刚进去的时候货架上摆满了大桃,等转上一圈回来就全没了。目前,合作社已经与沃尔玛、永辉、物美等连锁大卖场签订了直接入市协议,西营村90%以上的大桃通过合作社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中高端市场;同时,积极开辟礼品市场,现已与30多家单位建立了固定的销售联系。
每个农户都有一个编码,每个桃子都能追溯到户
在合作社的包装车间一角,记者看到一摞摞整齐码放的标签,上面除了“有机”、“富硒”的字样,每沓都标有不同的数字。“全村200多户果农,每一户都有自己的编号,每次送过来的大桃,都要贴上这样的标签,才能进行分级、包装。”张海河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标签,不管哪个大桃出了问题,都能追溯到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07-3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