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银耳菌种技能大师带动一方菇农致富


  经过专家鉴定,他的银耳“非专一性择优交合育种法”突破传统“专一性”分离种源的局限,这是银耳菌种分离技术上的首次创新。为此,他还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并入编《中国食药用菌学》《银耳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等国家级重点图书。

  教徒弟无保留,希望带动菇农致富

  古田县是著名的银耳之乡,产量占全国的9成以上,但作为银耳产业的重要基础——银耳菌种的研发制作,却因高技能人才老年化现象严重,后备人才紧缺,矛盾日益显现,与不断发展壮大的银耳产业不相匹配。

  显然,产业需求与银耳菌种制作高技能人才的断档的矛盾,使得实施培养银耳菌种制作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与需要。因此,张汉文依托其研究所,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组建成立工作室。经过申请、审批,去年底,“张汉文银耳菌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省首批100个、全市10个大师技能工作室之一。

  依照工作室规定,他精选了5个专业食用菌从业人员作为他的“签约徒弟”,这其中,有的跟随他从事银耳栽培制种已经有一二十年,有的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菌种生产培育技术,在一些领域能够独挡一面。徒弟林华领、林雄杰等还开办有自己的菌种厂。

  张汉文的一个女徒弟说,张汉文为人和善,肯教,有不懂的问题问他都会细致地给予解答。张汉文在其制定的工作室制度和工作目标中就说明,要着重培养学徒从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度责任心,以及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他这样要求徒弟,自己也是坚持每天对培育的各级银耳菌种进行巡查工作,确保菌种纯度,以及工作室环境卫生、设备使用完好等。

  张汉文认为,现在自己对其严格要求,就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将来他们学成了,他的银耳栽培制种技术能够得到传扬,能够有更多的人来更好地发展当地食用菌产业,带领农民们发家致富,这是他最愿意看到的。

  大师工作室档案

  2011年底,“张汉文银耳菌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省首批100个、全市10个大师技能工作室之一。该工作室大师张汉文,生于1951年,1969年上山下乡知青,1978年返城后辞职种植银耳,1984年创办银耳菌种场,1998年成立兴达银耳研究所,现为古田县兴达银耳研究所所长,高级技师,古田县食用菌协会制种分会常务副会长,古田县老科协食用菌分会常务副会长、宁德市二届政协委员。

  据了解,张汉文的工作室及其所依托的古田县兴达银耳研究所,现在手下有员工16人,每年为古田县以及毗邻的屏南县、闽清县等3800户菇农提供银耳菌种60多万瓶,栽培银耳2300万袋、创收2800多万元。

  大师访谈

  记者:你现在所教徒弟是怎样的情况?你对带好这些徒弟有什么设想?

  张汉文:我现在有5个签约徒弟:林华领、林华学、林雄杰、范珠金、吴梅仙。这些徒弟中,年龄最大的林华领有49岁,年轻的林雄杰也有28岁,他们中像林华领、林华学等跟了我有20年,现在已经能够独挡一面。

  我希望其借助这个工作室的带徒计划,将他们培养成具备良好从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度责任心的人。并且通过3年的授徒计划,使其获得全面的制种技能,取得更高一级的技能职称。

  记者:你现在已经是这一行业的技能大师,你对于该行业发展还有什么思考?

  张汉文:现在,我也常思考一个问题,在食用菌行业,现有的从业技术人员中,许多是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这个制约了行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自己也是在初中毕业后通过不断学习、进修,取得相应的大学等文凭。

  但另一方面,现在的许多有知识、文化的年轻人对食用菌种植行业不感兴趣,食用菌技术传承面临断档,我希望在今后发展中,能够有更好的机制,促使一些高学历专业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更好地推动这个行业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银耳 食用菌 制种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