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四川彝区增收致富 马铃薯拉动扶贫马车


  四川新闻网乐山3月30日讯

  冬作马铃薯旱地高产净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薯、玉、蔬三高种植模式由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验收,亩产分别达到3796公斤、3892公斤、2190公斤,创全省冬作马铃薯高产示范片3个第一。

  峨边立足山区优势,紧密结合小凉山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民族地区增粮增收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马铃薯增收致富之路,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从全省100余位跃升为全省第4个马铃薯产业重点培育县。

  一改输血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峨边的通过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马铃薯怎样让彝区百姓致富的?四川新闻网记者走进峨边宜坪乡宜坪村进行了深入采访。

马铃薯养植大户丁方军接受记者采访。
马铃薯养植大户丁方军接受记者采访。

  A 土豆种植大户的三次转运

  第一次转运:用地膜种土豆

  “我的祖辈们也种土豆,但是它们只能填饱肚子,不能为家里换回一分钱”,宜坪村张三组的丁方军开始思考贫困的境况。有什么方法能将土豆换成钱呢?

  2009年,丁方军再也按捺不住,便用划了2亩地做试验,将买来的地膜、新型复合肥与农家肥都利用起来,为了让土地充分吸收养分,他还买来粉碎机,将晒干的有机肥粉碎了再洒到地里。

  辛苦总算没白费,那一年种植的土豆亩产6千斤。尝到甜头之后,丁方军便租了5亩地种土豆,加上自己已有的10亩,他已经有15亩地了,一跃成为土豆种植大户。

  第二次转运:种海椒

  除了自己创新土豆种植,丁方军还善于取经。这一次,让他转运的地点是峨眉山龙池。亲戚家种海椒、种萝卜,一亩能挣六七千块。土质都一样,为啥宜坪村就不行呢?

  于是,丁方军回家种了几亩海椒,成为当时村里最先种海椒的人。半年时间,海椒成熟了,每亩同样能挣六七千块钱。

  第三次转运:将泡菜公司引入村庄

  2010年,丁方军拉着一车萝卜卖给眉山吉香居泡菜公司,公司的董事长丁文军看到那车新鲜的萝卜着实喜欢,便跟丁方军谈起在宜坪乡建有机蔬菜基地的事。

  海拔1200米的宜坪空气新鲜、无污染,很快,有机蔬菜基地就真地进入了宜坪。2011年,120亩地产了300多吨萝卜。

  村民们在自己的地里种下公司免费发放的种子,成熟后萝卜被公司收购,价格随着市场价升涨,但不会低于最低保护价,公司还会给予适当补贴。丁方军细算过,每亩萝卜能卖三千多块钱。

  
农民们在马铃薯和玉米套种的地里劳作。
农民们在马铃薯和玉米套种的地里劳作。

  B“薯、玉、菜、菜”亩产万元

  通过对外学习和多次研讨,峨边县委、县政府明确“重点打造冬作马铃薯、适度发展秋作马铃薯、稳步推进春作马铃薯”的产业发展思路,开展产业基地示范,推进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2011年集中成片在沙坪镇太阳坪(原茶场)建设新品种展示基地2000亩;六丰村建设水旱轮作冬作马铃薯生产基地600余亩;宜坪乡建设旱地冬作马铃薯“四新”协调、“五良”集成配套生产基地1100亩,这些基地也成为“四川省冬作马铃薯产业推进工作会”的观摩现场。

  据峨边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李春荣介绍,峨边今年新成立3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使全县合作社总数达9个,由合作社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初步形成“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同时,引导合作社打造种薯“甘嫫阿妞”品牌,注册“迷都”马铃薯商标、认证峨边马铃薯地理标志。马铃薯逐步成为我县特色农产品“名片”,为农业“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

  通过生产实践,农业科技人员总结提出适合峨边马铃薯高产优质种植的“脱毒种、精整地、双行垄、定距播、包厢肥、双覆盖、叶面肥、综合防”24字技术要点,成为四川马铃薯种植技术规程的基础材料和全省会议的交流材料。农民们还会从农业局的培训中学到科技知识,包括如何平衡土地的营养成分。

  另外,峨边还创新稻田“冬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旱地“冬作马铃薯套作玉米间作两季蔬菜”一年四作粮菜复合“吨粮万元”,成为峨边县乃至全省冬闲田开发利用,旱地提高复种指数、发展高效农业的新型模式,促使峨边冬作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今年种植冬作马铃薯2.5万亩,总产达5.12万吨,宜坪乡核心示范基地1100亩新增产值264万元,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76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萝卜 旱地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