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记者体验走基层:小山村致富的“银条条”


  青海新闻网讯 寒冬的高原,冷风刺骨,白雪覆盖着山里的田地,地下正酝酿着来年的希望。走进丰台沟村时,许多农户家房顶上挂着粉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正在房顶上晒粉条的张世文看着粉条,笑得合不拢嘴。

  -丰台沟村的“传家宝”

   丰台沟村坐落在湟中县西堡镇西侧的山沟里,有358户村民,距离镇政府有5公里。以前,靠天吃饭的丰台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可这几年,不少村民转变 思路,想着法儿致富。这个湟中县有名的手工洋芋粉条产地,让这门久远的手工业焕发新的生机。洁白如玉的洋芋粉条,成了村民致富的“银条条”。

   51岁的张世文是村里生产粉条时间最长的人。寒冬腊月正是生产粉条的最佳时期,我们来到丰台沟村时,他们一家人正在院子南侧的粉房里忙碌着。在热气腾腾 的粉房里,只见一名匠人坐在一口灶台旁,手持一个大勺子,不停地用手锤打着勺子里的淀粉,一根根粉条顺着勺眼,缓缓漏入滚动着沸水的大锅里,张世文的妻子 一边用一根长棍搅动着锅里的粉条,一边将煮好的粉条捞到锅旁边的冷水池里。而张世文忙着从冷水池里将一串串粉条捞起,整理后按规格挂到架子上。

  张世文说,这些出锅的粉条要先经过自然冷冻,然后砸去上面的冰块,再拿到房顶上晒干,就可以出售了。“做手工粉条最主要的就是往锅里下,如果方法不对,或者手的力量不到位,那出锅的粉条不仅粗细不均匀,还会有淀粉疙瘩。”张世文说。

  -洋芋粉条成为“银条条”

   丰台沟村很早以前就有做粉条的传统。17岁时,张世文就学会了做洋芋粉条的技术,不过,以前做出来的粉条都是自家吃。自从2003年丰台沟村的粉条出了 名后,他就扩大规模,在家里大量加工纯手工的洋芋粉条,这让他走上了致富路。每年洋芋丰收后,他就开始收洋芋加工洋芋粉条,还雇了村里的村民来他家打工。 如今,张世文不仅凭自己的手艺挣钱盖起了新房,而且还买了一台装载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等今年这些粉条全部卖完后,准备买一辆小车,我们老农民也享享 福呗!”张世文在房顶上晒着刚出锅的粉条,话语里充满喜悦。

  丰台沟村的洋芋粉条出名后,许多原本放下这门手艺的村民,重新拾起手艺,开 始做粉条。村民张启军家每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加工完五十吨的洋芋,生产出上万公斤的洋芋粉条,而且根本不愁销路。“我们都是订单加工,每年西宁的 一些宾馆、单位早早就来我们村,给大家下订单,所以我们的洋芋粉条不愁卖不出去。去年还出现了许多单位订不上的情况。”说起销路,丰台沟村的妇联主任樊光 梅连说三个“特别”:“我们村的洋芋粉条是纯洋芋粉条,还是手工做的,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特别受欢迎,尤其青海人更是特别喜欢。”

  -小山村里的大商机

  现在,丰台沟村做粉条的有二十户村民。每年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挣到三万多元,生产规模大的能挣个小十万元。张世文家正在准备买小车,樊光梅家正在准备扩大经营,张启军家正在准备买大车……一根根细细的粉条给丰台村牵来了大把大把的票子。

   西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贾洪琪告诉我们,这几年青海的洋芋很出名,尤其是湟中县一些浅山地区的洋芋几乎年年丰收,家家户户都在扩大洋芋的种植规模,可今 年洋芋的销售有些不畅,价格也比较低,许多村民都在发愁,而丰台沟村的洋芋不仅全部消化在了村里,他们还要到外村收购洋芋。“针对丰台沟村的手工洋芋粉条 的市场前景,我们多次考察了市场。目前,镇政府正在准备成立丰台沟村的农民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的经济运作让丰台沟村的手工洋芋粉条真正走出大山,走向 大市场。”贾洪琪信心满满。

  “来!来!来!尝尝我的洋芋粉条。”说话间,手脚麻利的樊光梅已经将一盘地道的“酸菜粉条”端到了我们面 前。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吃到嘴里,味道特别醇美。在回来的路上,回味着洋芋粉条的香味儿,仿佛听到了大山里农民合作社成立的鞭炮声,丰台沟村的洋芋 粉条端上了大家的餐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淀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12-28/26512.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