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他的时候,是在初冬时节,穿着迷彩服的他正在气雾腾腾的酉水湖面的网箱上忙活着。那结实的身板、饱经风霜的脸和干练的动作,真就是一个当过兵的“兵把式”。笔者怀着对网箱养鱼的好奇,想去看个究竟。说着,他已经把船撑到了河岸边,邀我到养鱼的木排上烤火。谈话间,得知他名叫田顺兵,今年刚好30岁,是湖南省吉首市永顺县芙蓉镇河畔街居委会一个从事渔业养殖的专业户。
船在雾中走了十分钟,来到一个河汊里,只见用铁桶和钢管搭成的30多个网箱一字排开。他告诉笔者,自己从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军区后勤仓库复员后,东挪西借10多万元开始在酉水河上利用网箱养殖黄刺鱼和拦河放养鲢鱼。在4年的军旅生涯内,田顺兵学习了很多渔业养殖知识,他利用酉水河丰富的野生小鱼和浮游生物喂食这些鱼,既保留了鱼类的野性,又提高了鱼质和口味,产出的鱼很受客户欢迎。
从2004年开始,田顺兵开始利用在部队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人工孵化野生鳜鱼的试验。酉水河的野生鳜鱼肉质好,味美,市面价格昂贵,但一直以来没有人能把鳜鱼养殖成功。他把每次捕得的酉水河的野生鳜鱼进行人工驯养,然后使这些鳜鱼在孵化池内产卵,再将其进行人工孵化。通过6年来的养殖试验,他终于了解到野生鳜鱼的鱼卵对水质要求很高,一般只有在小溪的入河口且水温适宜的浅水区才能孵化,鱼卵还必须悬浮在水中才能受精成功。虽然了解到这一情况,而且他严格模拟鳜鱼的孵化环境,但最后人工育苗的成活率还是不足10%。成活下来的鳜鱼苗根本不吃人工饵料,为了保住它们,田顺兵只有每天起早贪黑地捕捉野生小鱼和小河虾来喂养它们。“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一年的饲养,这些小鳜鱼已经适应环境,开始缓慢地健康成长。虽然产量很低,不过这一试验“成果”,在当地渔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渔民们都认为人工孵化野生鳜鱼苗是不可能的,但在失望很多年后,大家又从这个田顺兵的身上看到了人工养殖鳜鱼的商机,也看到了养殖鳜鱼致富的新希望。
2009年,田顺兵女儿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快乐,但也带来了担忧。因为他祖上3代都是渔民,由于支持水库建设,仅有的一间半平房也拆了,彻底变成了“地无半亩,房无半间”的渔民和移民,为此全家老小只好全部住在水面上的渔棚里。这渔棚是用10个大塑料桶和数十根木筏漂浮在河面上的临时帐篷。面积只有10个平方米,四周没有栏杆。鱼棚里没有通电通水,河面刮大风下大雨,渔棚常常漏风、漏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最危险的是酉水河里发洪水的时候,水位的快速上涨和退潮对渔棚和养鱼网箱结构很是考验,要不停地锁紧和放松渔棚和网箱的缆绳。每当这个时候,田顺兵就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常常熬夜时刻关注水位的变化。
2011年春季的低水位使他的网箱和拦河汊养鱼受到了挑战。因为天气干旱,水位比往年都要低,因为水质变差和缺氧,造成1000多公斤的鱼死亡,他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多元,几年的工夫白费了。经补偿虽只挽回1000多元的损失,但困难并没有压倒这位具有坚强性格的退伍士兵,他反而更加坚定了养鱼的信心。他总结经验教训,又借贷购买了鱼苗。现在他还想扩大养殖规模,增加50个网箱,把水域养殖面积增加到100多亩。
田顺兵说:“虽然我退伍好几年了,但我一直还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士兵。在部队为国家,在家里为渔民。通过搞水产养殖,摸索出科学的养鱼技术,并把技术传给渔民,我感到很自豪。”到目前为止,他已养殖了8万多尾黄刺鱼和50多亩水域面积的鲢鱼,年产鱼1万多斤,年均收入5万多元。
田顺兵说:“我一直就有个梦想,就是想把酉水河里的稀有鱼种也能进行人工养殖,同时扩大养殖面积,发挥出酉水河独特的水域资源优势,使更多的渔民致富。”在他的帮助下,芙蓉镇的很多渔民都开始养鱼,通过科学养殖,初见规模效益,逐渐走上了养鱼的致富大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12-20/2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