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工业化带来致富契机 汉屯村民“抢”地种菜


 

  “坐!”家里来了客人,朱绪英头也不抬。她手边有要紧的活要做:几十棵刚下地割来的白菜要赶紧剥洗完毕,在上午10点以前到邻村王章赶早集。

  10月20日清晨的毕节市小坝镇汉屯村,地里有菜的不少人家都在做同样的事。群众想获得更多的土地种菜,村里的土地成了“抢手货”。

  长期在重庆、贵阳和毕节本地经营蔬菜生意的外村人孙善红去年底租下了村民50亩土地,建起了该村第一个蔬菜基地。刚刚收获的一季,获纯利4万元。但是,当他准备再投入资金扩大基地规模时,却发现土地不好租了。

  原来,村民们看到孙善红赚了钱,也紧跟着在自家土地上种上了蔬菜。曾在他基地上务工的本村农民孙全友拿出6000多元积蓄,抢先租下12亩地种蔬菜。全村菜地很快扩大到近300亩。一个长期只种包谷和洋芋的小村,如今成了毕节市民的“菜篮子”。

  把土地抛弃了10多年的五组村民孙波,也回村“抢地”建起了以生产食用菌为主的蔬菜大棚。10多年前,他一家离村到外面谋生,土地包给别人耕种。去年底返村建起3个蔬菜大棚后,今年已收获一季,获利近3万元。他今冬就要把包出去的10余亩地收回来建设果蔬和育苗基地,准备好好地在自家土地上大干一场。

  汉屯村距离毕节市30公里,离镇上4公里。以前除了种包谷,就是种洋芋。群众为什么突然对种菜发生这样浓厚的兴趣?

  夜晚,我们受邀住在孙全友家。围着熊熊火炉,和村民热热闹闹话家常。

  镇党委委员、包村干部陈辞说,汉屯村民“抢”地种菜,这是走工业化发展之路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贵州力帆骏马汽车制造厂入驻到现在,小坝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达17家,就近用工达1万余人。园区所需新鲜蔬菜量较大,紧邻园区、拥有丰富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汉屯村,群众发展蔬菜种植是最佳选择。

  孙善红的市场分析很“老道”:目前,毕节市场上大部分蔬菜靠外运,本地蔬菜因气候高寒、缺乏成熟技术和成熟市场等原因,仅在冬季上市,市场需求空间很大。他家4兄弟已在毕节城郊建成了300亩蔬菜基地,并与当地某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每天7000斤的供货合同。这样大的供货量,需要更多群众参与其中,他因此很乐意看到村民们发展蔬菜种植,并免费向他们传授种植经验和管理技术。“大家好了,我也好。都发财了才更好。”

  “我算了一下,一亩包谷最多收成1200斤,最多收入2000元。一亩蔬菜可收四季,最低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种菜赚得多。”孙全友说,今年开春租下12亩地,已获得1万多元的纯收入。他还准备扩大规模,再租20亩地搞发展,争取成为全村第一个蔬菜种植大户和带头人。

  前几天,小坝镇党委、政府为村民们免费送来了香菜、菠菜、热白菜、芹菜、油菜等蔬菜种子,积极支持群众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听说镇里还出台了激励措施,凡种菜规模达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每亩给予100元的专项扶助。有人问陈辞,这话真不真?陈辞使劲点着头回答:“真的!”

  我们了解到,目前汉屯全村498户2000来人口,80%以上的人家已种菜对接市场。常年外出务工的800多人口,仅一年时间就有300多人回村种菜。“到今年底,全村人均种菜增收可达200元以上。”陈辞说,像老孙这样的种植大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不成问题。

  孙全友掰着手指算了算:大儿子一年三四万,小儿子一年三四万,我要差一点,一年两三万。差不多。他点着头,露出红彤彤的笑脸。

  好的发展机遇和适时而生的好政策,点燃群众做了好多年的发家致富梦。小村的夜晚,空气湿漉漉的,心里暖烘烘的,屋外生机盎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蔬菜大棚 蔬菜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