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迪庆州,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气……,禁不住会被这里“纤尘不染”的环境所吸引。
“这里有最美丽的梅里雪山,最浪漫的白马雪山杜鹃林,最险峻的虎跳峡,最耀眼的明珠碧塔海,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歌舞欢畅、安居乐业。”藏族大姐此里竹玛骄傲地说。
昔日的迪庆,财政大部分来自于砍伐天然林。1998年,天然林禁伐,“木头财政”几近崩盘。一时间,迪庆的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成为全州人民关心的问题。经过对州情的详细研究,多方论证,迪庆州确定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从此,“生态立州”正式步入了迪庆的发展轨道。 “十一五”末,迪庆州森林覆盖率为73.95%,林木绿化率达78.91%,生物产业预计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6%以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迪庆州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绿色经济的效益也开始惠及百姓。
生态环境是香格里拉的生命线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迪庆州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天然高山花园”、“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之美誉,然而如此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靠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恩惠,更是迪庆人民精心的呵护。为了使香格里拉成为“永久牌”,迪庆人民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始终树立“生态环境是香格里拉的生命线”的理念。
走进香格里拉县城,可以看到人们手里拎菜的是布袋和网兜。“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这里多年前就不允许使用塑料袋了,现在上街买东西都用环保的网兜或者布袋。”在池卜卡商业街卖奶渣的摊主次旺说。
1999年,香格里拉作出禁止使用塑料袋的规定,开创了中国大陆“禁白”之先河。如今,香格里拉境内无一家塑料制品厂,超市、商场、集贸市场使用上了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布袋、菜篮子,香格里拉也被省内外许多城市作为“禁白”的成功范例。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后的香格里拉正不断向着生态城市迈进。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我们守望森林,森林庇佑我们。”在白马雪山脚下,望着洁白的雪峰、广袤的森林,穿行于林间巡山的护林员白马康珠一边巡山一边诵读自己作的打油诗。多年如一日,白马康珠对这片林区充满了感情,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迪庆,还有许多像白马康珠一样的绿色守护者,他们视森林为生命,精心呵护,用心守护。
守住青山绿水就守护了生命的源泉。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现有面积最大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生存环境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格里拉的精灵滇金丝猴就生活在这里,数量占到全世界总量的60%以上。
以天然林禁伐为契机,迪庆积极开展“长防”、“长治”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治理泥石流等工程,有效保护了长江、澜沧江上游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1984年以来,迪庆先后申报建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哈巴雪山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碧塔海和纳帕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此后,还创建了保护与开发、生态旅游与科普宣传、保护区与社区共管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成立了民间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建立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珍稀树种繁育基地。
绿色经济奏响生态保护曲
史跨迪村民小组很普通,这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金星村半山腰的傈僳族山寨实在太不起眼,小组只有75户人家270多人。
“2006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史跨迪种植优质核桃48000株,人均种植200棵,3年后进入初产期可以实现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可增收 20000多元。这还不算什么,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那是1000亩的漆树育苗,这是以后致富的宝贝。”史跨迪村民小组长雀坤华指着对面的一座大山说,山坡上满是生长旺盛的漆树苗。
史跨迪村民小组是迪庆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迪庆大力推广林产业的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得到稳步推进,完成核桃基地建设34.76万亩、红豆杉基地种植1.64万亩。“十一五”末,迪庆林业总产值达85372万元。核桃保存面积50万亩,总产量达1.95万吨。有加工生产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0.85万吨,林下种植业发展迅速,农民从林业经营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04-11/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