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蔬菜”上山 秦州区开辟农民致富新途径


  玉泉镇杨何村位于秦州城南秀金山前的阳坡上,全村378户1742人,地5704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1915元。村前平展铺开的天然大盆地就是 2009年被区上列为杨何村千亩浅山干旱区设施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区。这是一个既能带动山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又能供给市民“菜篮子”生活的民生工程,这一工程是近年来,区上整合扶贫、水利、财政等部门项目建成的城郊型浅山干旱区“菜篮子”示范工程。目前,已建棚1700个,户均四五个棚,仅此一项,每户年增收1万多元。

  在山区种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山区建设蔬菜大棚,以此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这一大胆举措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

  引得活水润“桑田”

  为了解决杨何大棚示范基地水源问题,区上整合水利项目,在杨何村山脚下的南沟河打机井及大口井4眼,建提灌泵站1处,安装上水管道两路共计 6000米,修建100方蓄水池4座,200立方蓄水池1座,300立方蓄水池3座,工程分别于2009年底建成一路,2010年7月建成一路。这项水电工程的建设完工可确保示范区内1700个大棚蔬菜的生产用水。同时,全面解决村民生活用水短缺的问题。随着开闸抽水,源源不断的活水引上杨何这个山村,滋润着村前示范基地的这方沃土,也滋润了这里贫困农民的心田!说起这一普惠山村的民心工程,杨何村村民个个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修通大路连山外

  杨何村距市内也不过七八公里路程,一直以来,出行都是这里村民祖祖辈辈通行踏出的羊肠小道,连接着山内和天外,而且一遇雨雪天气,通行完全瘫痪。这种情况给这里人们的出行和农副产品运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更影响着这里村民脱贫致富的进程。为了打通杨何村的交通制约瓶颈,为千亩浅山干旱区大棚蔬菜的运销创造通敞的交通环境,玉泉镇自筹30多万元,在原有便道的基础上,对杨何村环形道路进行整修、拓宽、硬化、砂化、绿化。东面对石马农路(石马坪村 —马家湾村)进行拓宽、硬化、绿化,从而打通了杨何村的东出口,如今,一条宽3.5米,长14.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市内。西面对杨冰农路(杨何村—冰凌寺村)进行拓宽、铺砂、绿化,从而打通了杨何村的西出口,一条宽约4米,长约3公里的道路,由示范区直通秦州城的西郊。从此,山村直达城市,大道连着山外。杨何村的人们个个欢呼雀跃,人人扬眉吐气!杨何人无论进城购物,还是去市内农贸市场及超市销售蔬菜,或骑摩托车或开农用车,都往来自如,笑语欢声,回荡在山梁,飘洒在田间!

  一弯平畴起大棚

  杨何村前的一弯盆地三面环山,西向敞开,平坦肥沃,光照充足,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这里每年夏天金黄色的麦浪,在山风的轻拂下,涟漪滚浪,伸向远方。给人以成熟的欣喜和丰收的慰藉!但麦子的收成,除了村民生活所需外,所剩一小部分只能零售添补家用,维持生计。2008年仲春,在市郊西十里蔬菜基地因修建天定高速和建立物流园区被征用后,区政府开始寻找建设近郊型山地大棚蔬菜基地,以缓解市民“菜篮子”供给紧缺的问题。而玉泉镇杨何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得以选中。

  2008年农历3月,区农牧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开赴杨何村进行先行先试的科学尝试,在10亩地建了100个小拱棚,种植辣椒、西红柿、架豆王等菜品,半年后,获得了成功,山地大棚蔬菜的成功在村民眼里成了“奇迹”!并主动参与进来,成为这方希望的田野上新型的主宰。目前,这一示范区的大棚蔬菜已经达到1700座,其中产菜销售的有1200座。另建标准化二代日光温室冬暖棚10座,以便配套育苗,使之持续发挥效益。

  如今,站在村口眺望,平整开阔的杨何村前,一排排,一层层的大棚,星落棋布,有序展开,无比壮观!村民孙营生是第一个尝到种植大棚蔬菜甜头的人,他经营着3个大棚,其中1个韭菜棚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2个辣椒棚年收入4000多元。他天天守在大棚旁,通风、补苗、施肥、浇水等各个环节,不敢丝毫放松.据他介绍,一个5分地的大棚年收入相当于一亩大田小麦收入的10倍!袁长生种植6个大棚年收入1.3万元左右,其中5个辣椒棚每棚收入 2000元以上,1个西红柿棚年收入3000元左右。董建国种植5个棚,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据村支书马新民介绍,西红柿每个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辣椒每个棚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黄瓜和韭菜每个棚年稳定收入达4000元。目前,全村80%的农户大多经营着3—5个大棚,已产菜的1200个大棚为杨何村农民每年创造360多万元的收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辣椒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