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舟曲县大峪乡农业科技示范致富带头人王岗创业纪实


舟曲县大峪乡地处白龙江中上游岷山北麓,气候温和,河流众多,群山环抱,林草丰茂,是养畜育肥、种植药材的好地方。这里是三国沓中古战场,蜀将姜维开荒屯田以图国运昌盛;明初刘伯温派兵斩龙,龙桥湾遗址便是明证,力保大明江山永固;十多个躲避战乱的“围堡”星罗棋布,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裕圈了千年。进入新世纪,经济建设的强劲浪潮使这里政通人和、欣欣向荣,涌现出许多“致富能人”......

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业科技示范致富带头人王岗能文能武,声名远播,堪称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的“姜维”、“刘基”,他的创业史充满了创奇色彩——

他于新世纪初创办养殖企业,发挥甘南畜牧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特长,在家乡建起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养牛厂,成为新一代干部上山下乡创业致富的典范。慕名走进他的养牛厂时,握到的是一双完全皴裂、手指严重变形无法伸直的手,看到是一个风雕霜刻、脸色紫铜的地地道道山乡农民。

养牛场:农牧互补的缩影

实践出真知。王岗是大峪乡庄可村人,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甘南畜牧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畜牧兽医专业理论知识。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是一名苦干实干的基层干部,他潜心家畜家禽养殖,并指导、帮助群众发展畜牧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的养殖技术日益精良。他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畜种的生物学特性,2004年初他瞅准当地发展养牛业的市场前景和自己擅长的专业技能,积极响应舟曲县委、县政府关于机关干部职工领办创办企业的号召,自动离开工作单位,回家去养牛。

王岗一家有妻子和两个女儿共四个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回乡时两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和高中。在这样的经济条件要修建一座养牛厂,困难可想而知。购买各种建材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种牛也需要不少现钱。为了节省资金,他在寒冬腊月里掏石头、挖沙子。刺骨的溪水浸得小腿疼痛,甚至失去知觉,双手因在溪水中长期冲刷,皴裂的伤口流着殷红的鲜血。他一个人每天站在水里劳动,成了大峪冬日里一道凝固的风景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养牛厂终于建起来了!王岗引进了26头西门塔尔和鲁西黄牛,花费了4万多元贷款,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王岗说,初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一家大大小小都帮着他建牛厂、养牛种草,他们既穷且忙。那时候起早贪黑地干,累到站着都能睡觉。收割牧草的日子,要抓储备饲草料。他买了农户地里的草,每天雇人割草,自己就开着三轮车来回往返,一个人到地里装车,然后开上三轮拉到场里,又赶紧卸车,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夏天烈日炎炎,他每天重复这同样的工序,枯燥无味且又劳累至极。为了给自己打气鼓劲,就自己给自己唱歌,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英勇事迹,想革命前辈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打出一条出路,夺取革命的胜利,现在自己有目标,具备成功的先决条件,还有什么吃不了的苦、过不了的坎呢?

王岗领办创办的特种黄牛养殖厂初具规模,效益凸显

王岗在大峪乡老地村、板子坝租赁了10多亩土地,建起了26间圈舍、1座青贮窖。他从山东引进的良种西门塔尔、鲁西黄牛等肉牛26 头经过六年的精心饲养,目前存栏120头,数量增长近5倍,养牛厂已初具规模。王岗说:“计划今明两年再引进甘南藏牦牛进行试点养殖,通过短期育肥增加收入,打造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牦牛养殖示范点。”

大女儿:心头永远的疼痛

2006年,王岗的大女儿王秀云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一年后,因父亲负债创办养牛场,实在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她自动放弃了象牙塔里的生活,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加入了打工族的行列。在深圳打工一年后,王秀云回到家乡。从回家的那天起,大女儿就把命运交给脚下的这片土地,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

说起创业的酸甜苦辣,王岗的眼里噙着泪水,十分愧疚,孩子一生的前途就这样被自己耽误了,这是他心头永远的疼痛。

现在,大女儿王秀云每天都在父亲的养牛厂里操劳,一个健康淳朴、开朗热情的女孩,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帮父亲搬砖和水泥,打扫厂区卫生,粉碎饲料,帮助父母把家里、厂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难过吗?”她说不难过,父亲也是没有办法,情有可原。她十分珍惜同父亲并肩创造的这一切,依然在自学有关知识,通过看电视、购买有关农业畜牧业书籍,掌握最新的农业动态和市场行情。她一边帮助父亲打理好牛厂,一边在思考以后的发展空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牛 蘑菇 牦牛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