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内蒙古乌审旗治沙新思路:靠沙漠致富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祖先“河套人”的繁衍之地,也是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发源之地,今天她更是以绿为生、因绿而兴、变绿为宝的可持续发展之地。

  乌审旗从水草丰茂到黄沙漫漫,再到满目成林,演绎出了沧海桑田的人间巨变。几十年来,乌审旗人换帅不换岗,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复兴、产业变革之路。

  因“穷”生“变”

  乌审草原自古林草丰茂。《史记》中曾作“畜牧为天下饶”的描述。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气候等自然原因和其他一些人为原因,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旱气候和错误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乌审草原退化成毛乌素沙地。截至1980年,乌审旗沙漠面积已达700余万亩,占该旗土地面积的40%。此时,草场、农田被流沙吞噬;房屋、村庄被掩埋,道路、电力通讯线路经常中断。

  于是,乌审人民开始了一场背水一战的治沙革命!这不仅是家园保卫战,更是一场产业布局的变革。一代代乌审人民的治沙信念从没有动摇。在不利条件下,他们绝地谋生,用肩挑骡拉谱写了一曲战胜风沙的人类奇迹。

  全国劳模殷玉珍是乌审精神的最好诠释。1985年,殷玉珍嫁到乌审旗萨拉乌苏村,望见的是看不到尽头的沙海。残酷的现实使她明白:不种树治沙,只能让黄沙活活“吃”掉。

  20多年来,殷玉珍同丈夫白万祥在几无人烟的井背塘沙海中栽树近百万株,种乔灌草不计其数,治理荒沙面积8万余亩。“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这朴实的话语凝聚的正是乌审人自发治沙的原动力。

  经过20多年的坚持,当年人迹罕至的井背塘,现已变成一个满目清幽的绿色庄园。只有那埋于黄沙中的半截窝棚还“留守”在那里,见证着以殷玉珍为代表的乌审人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决心。

  勇气不意味着蛮干。即使在那狂热的年代,乌审旗人仍不拘泥于上级文件和部门陈规。经过多年实践,他们发现流沙怕水、怕草、怕灌木,并逐步摸索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 “草库伦”等尊重科学而又颇具特色的生物固沙法,并向全国类似地区成功推广。

  乌审旗旗委、政府积极号召和提倡治沙。旗政府规定,承包一定规模的造林大户将在诸多方面享受补助。这一政策使很多造林示范户尝到了甜头,加快了乌审变“绿”的速度。

  同时,乌审人治沙造林的出发点也与过去大为不同。据介绍,目前全旗荒沙承包面积为150万亩,一些造林大户已经以市场为主导,走向产业化治沙之路。

  近年来全旗林业生态建设以每年50万亩的速度推进,森林总面积达到5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0%,全旗沙漠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0多万亩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80万亩。

  由“变”而“通”

  乌审人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但保住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还形成了“人进沙退”的新格局。然而,数十年前为了发展竭泽而渔的教训仍历历在目,治沙脚步不能停歇。

  那么,今后治沙是否仍然能依靠人的一腔热情?乌审旗未来的生态之路将何去何从?

  乌审旗人一直在实践。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先后建造了几家以沙柳平茬剩余物为原料的制板厂和造纸厂,初步实现了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产业化治沙模式。然而,这些产业规模小、污染大的弊端逐步显现,未能走远。

  “要让乌审继续更快地‘绿’下去,缓解农林牧之间的矛盾,只有走产业治沙之路。”这是乌审旗旗委和旗政府领导形成的共识。以自然为本、科学发展以沙生灌木为原料的治沙产业,则成为乌审旗委、旗政府坚持的重要方向。

  “乌审旗将以470万亩灌木林为依托,重点发展羊毛、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等治沙产业。”旗领导介绍道。

  内蒙古毛乌苏生物质热电厂董事长李京陆,这位把治沙当作毕生事业企业家之思路,与乌审旗委、旗政府不谋而合。

  李京陆在毛乌素沙漠腹地独辟蹊径,投资2.7亿元建设营运了世界首家沙区生物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1.5万kW。在实现无污染发电的同时,毛乌苏生物质热电厂两年内雇佣农牧民造林33万亩,惠及5000多户人家,真正实现了大规模、长效产业治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造林 灌木 产业化 森林覆盖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