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枳壳树成为穷山村村民“致富树”


  在广安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村民除了耕作“一亩三分地”外,多年来还种着一种叫“枳壳”的中药材。枳壳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种植,后因国家计划经济调整,枳壳出现滞销,被大量砍伐、损坏,所剩无几。到目前,全国仅有少数一些地区零散种植枳壳,而该村保存下来的枳壳树经近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有300余亩。由于路远地偏,缺乏鲜枳壳加工用的烤灶,长期以来,该村大量枳壳销不出去,成渝等地慕名前来的“收货郎”仅以每斤3毛的低价进行收购。守着“俏货”不能致富——村民一直以来最大的心病终于被彻底消除了:今年7月下旬,村民采摘的鲜枳壳已经卖到了1元钱1斤。是什么“灵丹妙药”让滞销的枳壳“身价倍增”?近日,记者走进该村——广安区小井乡莲花村揭开了谜底。

  “前些年枳壳摘回来没得地方烤,卖不起价,一斤3角多钱,好恼火哦!”11月29日,莲花村1组村民蒋兴华对记者说,“现在好了,村里修了一个大烤灶,一灶可以烤3000多斤,今年我家1000多斤枳壳烤了后卖给药业公司赚了1000多块钱!”据村支书李仕正介绍,枳壳须经烘烤后才能为制药公司收购用作中药材,鲜果烘烤后“身价”就涨了3倍。为啥村里要给村民修大烤灶?钱从何出来?

  找准村民长期以来种枳壳不能致富的症结,然后修建烤灶以促销,从而带动村民种植积极性达到增收致富,皆缘于今年广安区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

  该区创先争优“以人为本”春风吹拂着小井乡争创活动,致使该乡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围绕“打造特色种养业之乡”主题开展活动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率先示范,开展调研走访、结对帮扶等活动,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全力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在调研走访中,乡领导发现了村民不能增收致富、特色产业不能做强做大的缘由。于是,乡财政主动挤、党员干部带头筹,一座8万元的大烤灶很快建了起来。

  “原来没有烤灶,我就带起村民到外乡、外县去烘烤。2002年,没办法时不算人工钱,700元一天的烘烤费我们也出过。”李仕正无奈地说。有了烤灶,“好事”接踵而至:鲜果烘干成药原料后,大买主主动找上门来——重庆康迪药业公司与该村签订了长期供销协议,足不出村,枳壳即可远销他乡;烘烤后价格由3毛涨至1元;今年秋植幼苗近100亩,使历年枳壳发展的规模增至300亩......

  据该乡党委书记吴念平介绍,目前,他们正积极组建枳壳种销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育苗、统一移栽、统一烘烤、统一销售,在枳壳树间套种其他低杆中药材,以此把枳壳产业做大做强,让枳壳树真正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枳壳 莲花 结对帮扶 育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