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女强人打造的财富链条


每年的10月是池塘养殖海参采捕的旺季,在辽宁省凌海市大有乡有20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些池塘今年产出了40万斤的鲜海参,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 3000多万的纯收入。
海参今年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在凌海市当地养殖户都把这些能够养出海参的池塘称作提款机。
现在被农民称为提款机的这20000亩池塘,在7年前,就是画面中这样的一片滩涂,而这些滩涂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提款机,是一个叫刘青莲的女人硬挖出来的!
刘青莲行事大胆果断,身上带着一种霸气,熟悉的人都说她像个男人,但这句话,刘青莲最不爱听。记者采访时,她正带着她的施工队在滩涂上挖掘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一次的目标是再挖5000亩。
刘青莲就是凭着实干,靠出租这些池塘、海参育苗、和海参加工这个财富链条,创造了过亿元的资产。然而,这些巨额资产的开端,却是因为一次失败的转行!
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0年,锦州市刚刚引进了牙鲆鱼养殖项目,一条成本10元钱的牙鲆鱼,市场卖价却高达20元钱。高额的利润让刘青莲倾尽全部积蓄,投入到牙鲆鱼养殖中,可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养牙鲆鱼就赔进去160万。
这里就是刘青莲当时的养殖场,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被另外一家水产品养殖企业收购,但是依然留有刘青莲当年创业时的印记。
自从卖掉养殖场后,7年时间,刘青莲再也没有勇气来到这里。为了配合记者的采访,7年间刘青莲,第一次回到这里,依然充满了焦虑,甚至泪流满面。
刘青莲到这里的激烈反应,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刘青莲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青莲会从此放弃水产养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9月,刘青莲又一头扎进海水养殖行业里、而且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风险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凌海市的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废弃虾池,要养殖当地没人敢养的品种!
王廷贵是大连人,他大学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2002年他想靠养殖海参创业,却发现在大连搞海参养殖成本太高。
迫不得已,王廷贵只能远走他乡,去寻找另一个适合养殖海参的城市。2002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王廷贵认识了刘青莲。刘青莲觉得王廷贵四处找地方养海参,那么养海参一定很赚钱,刘青莲就开始调查海参的市场信息,结果让她很兴奋。
海参是棘皮动物,是唯一一个不含胆固醇的动物食品,但是由于海参苛刻的生长条件,在我国适宜海参生长的地方只有山东和辽宁,全国海参的年产量也只有7万吨左右。而当时,锦州凌海地区因为养虾着了病灾,很多虾池都荒废了,一个100亩的虾池,一年的承包费用还不到1万元钱,市场的诱惑和现成的资源,让刘青莲又燃起创业的激情。
2002年9月,刘青莲在凌海市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虾池,其中100亩拿出来和王廷贵搞海参养殖实验。然而,凌海市的海域并不适合海参的生长,当地人别说养海参,甚至都没有人见过海参。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葛立军:锦州的海域都是瘀泥型的海岸线,水浅,夏季水温非常高,冬季结冰,这样一个温度。再加上河流注入比较多,大凌河,小凌河,海水的盐度十分不稳定,所以海参无法自然生存。
在从没见过海参的地方养殖海参,这让大有乡的村民们有了一个集中议论的话题。
从专家到农民,没有一个人看好刘青莲养海参。但刘青莲想到当地海域不适合海参生长,并不能说明人工养殖就不能成功,从来没养过怎么就说不能养呢?
在王廷贵的技术指导下,刘青莲把原来1米的虾池挖深到1.6米,然后投入石头人工造礁,为海参创造自然的生长环境,放进参苗的池塘就成了大有乡共同的悬念。
一年后,这个悬念就要破解了。
能看到海参茁壮成长,证明凌海市的虾池,只要经过改造就能养出海参。王廷贵把这条致富信息传递到了大连。2003年10月,王廷贵从大连带了18个朋友来到凌海,在刘青莲手中以每年每亩不到100元钱的价格,租下了她手中1000亩的虾池。
海参养殖成功,让刘青莲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并因此萌发了构建海参财富链条的梦想。为此刘青莲不但再次倾尽全部积蓄,还从银行贷款800万。
可大手笔投入的背后,却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发展举步维艰,刘青莲为了她的财富链条,还将付出什么惨重的代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育苗 牙鲆 土地 度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