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女强人打造的财富链条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03  互联网

每年的10月是池塘养殖海参采捕的旺季,在辽宁省凌海市大有乡有20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些池塘今年产出了40万斤的鲜海参,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 3000多万的纯收入。
海参今年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在凌海市当地养殖户都把这些能够养出海参的池塘称作提款机。
现在被农民称为提款机的这20000亩池塘,在7年前,就是画面中这样的一片滩涂,而这些滩涂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提款机,是一个叫刘青莲的女人硬挖出来的!
刘青莲行事大胆果断,身上带着一种霸气,熟悉的人都说她像个男人,但这句话,刘青莲最不爱听。记者采访时,她正带着她的施工队在滩涂上挖掘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一次的目标是再挖5000亩。
刘青莲就是凭着实干,靠出租这些池塘、海参育苗、和海参加工这个财富链条,创造了过亿元的资产。然而,这些巨额资产的开端,却是因为一次失败的转行!
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0年,锦州市刚刚引进了牙鲆鱼养殖项目,一条成本10元钱的牙鲆鱼,市场卖价却高达20元钱。高额的利润让刘青莲倾尽全部积蓄,投入到牙鲆鱼养殖中,可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养牙鲆鱼就赔进去160万。
这里就是刘青莲当时的养殖场,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被另外一家水产品养殖企业收购,但是依然留有刘青莲当年创业时的印记。
自从卖掉养殖场后,7年时间,刘青莲再也没有勇气来到这里。为了配合记者的采访,7年间刘青莲,第一次回到这里,依然充满了焦虑,甚至泪流满面。
刘青莲到这里的激烈反应,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刘青莲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青莲会从此放弃水产养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9月,刘青莲又一头扎进海水养殖行业里、而且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风险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凌海市的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废弃虾池,要养殖当地没人敢养的品种!
王廷贵是大连人,他大学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2002年他想靠养殖海参创业,却发现在大连搞海参养殖成本太高。
迫不得已,王廷贵只能远走他乡,去寻找另一个适合养殖海参的城市。2002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王廷贵认识了刘青莲。刘青莲觉得王廷贵四处找地方养海参,那么养海参一定很赚钱,刘青莲就开始调查海参的市场信息,结果让她很兴奋。
海参是棘皮动物,是唯一一个不含胆固醇的动物食品,但是由于海参苛刻的生长条件,在我国适宜海参生长的地方只有山东和辽宁,全国海参的年产量也只有7万吨左右。而当时,锦州凌海地区因为养虾着了病灾,很多虾池都荒废了,一个100亩的虾池,一年的承包费用还不到1万元钱,市场的诱惑和现成的资源,让刘青莲又燃起创业的激情。
2002年9月,刘青莲在凌海市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虾池,其中100亩拿出来和王廷贵搞海参养殖实验。然而,凌海市的海域并不适合海参的生长,当地人别说养海参,甚至都没有人见过海参。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葛立军:锦州的海域都是瘀泥型的海岸线,水浅,夏季水温非常高,冬季结冰,这样一个温度。再加上河流注入比较多,大凌河,小凌河,海水的盐度十分不稳定,所以海参无法自然生存。
在从没见过海参的地方养殖海参,这让大有乡的村民们有了一个集中议论的话题。
从专家到农民,没有一个人看好刘青莲养海参。但刘青莲想到当地海域不适合海参生长,并不能说明人工养殖就不能成功,从来没养过怎么就说不能养呢?
在王廷贵的技术指导下,刘青莲把原来1米的虾池挖深到1.6米,然后投入石头人工造礁,为海参创造自然的生长环境,放进参苗的池塘就成了大有乡共同的悬念。
一年后,这个悬念就要破解了。
能看到海参茁壮成长,证明凌海市的虾池,只要经过改造就能养出海参。王廷贵把这条致富信息传递到了大连。2003年10月,王廷贵从大连带了18个朋友来到凌海,在刘青莲手中以每年每亩不到100元钱的价格,租下了她手中1000亩的虾池。
海参养殖成功,让刘青莲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并因此萌发了构建海参财富链条的梦想。为此刘青莲不但再次倾尽全部积蓄,还从银行贷款800万。
可大手笔投入的背后,却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发展举步维艰,刘青莲为了她的财富链条,还将付出什么惨重的代价?
在锦州地区滩涂面积广阔有27万亩,海参养成了,这些滩涂都将成为刘青莲创造财富的资源,面对当时十分荒凉的滩涂,刘青莲开始设计自己的财富链条!
眼前这片荒凉的滩涂,在刘青莲的构想中,已经是一个财富宝库:把滩涂改造成参池、用出租池子的钱建海参育苗场,把参苗卖给租池子的海参养殖户、再回收成品海参进行加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3年底刘青莲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一次性承包了大有乡的2.8万亩滩涂。
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刘青莲还向银行贷款800万,建起了一座占地8000平米的海参育苗室,双管齐下,加快进度。但欲速则不达,双管齐下让她的资金链条崩断了。
2003年10月,刘青莲的育苗室开始投入生产,她要赶在2004年春天海参投苗的季节,把海参苗卖给租她海参池塘的那18位养殖户,创造第一笔财富。
2004年的正月十五,距离海参苗种销售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刘青莲像往常一样走进育苗室,可是眼前的景象把她惊呆了。
看到海参育苗室发生了异常,刘青莲赶忙让工人放掉池塘里的水看海参苗的生长情况。海参育苗越冬要从室外抽海水两天换一次,还要用锅炉加温保持海参苗生长的温度。但是,刘青莲和育苗技术人员,恰恰都忽视了这一点。
进入水产养殖行业,第一次两年赔160万,第二次半年赔180万。
一边挖池塘,一边建育苗室。双管齐下的策略疯狂地吞噬着刘青莲有限的资金。
2004年春天,刘青莲改变策略,挖池塘出租,用租池塘的钱再去育海参苗,只要把养海参的池塘开发出来出租出去,就能有资金拉起她的财富链条。刘青莲的施工队人歇车不歇连轴转,24小时不停地的在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池塘。
到2005年5月,施工队一共开发出了15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刘青莲信心十足的去了一趟大连。她在大连的电视台和报纸登了招商广告,希望大连想养海参致富的人来凌海租她的池塘。
花了一万多元钱的广告费,刘青莲就回家静等消息。
养殖海参投资成本高,一个100亩的海参池塘,租金、投苗、管理费用最少要100万。凌海市的海域历史上就没有生长过海参,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刘青莲等了三个月,一位养殖户也没有招来。
没人来租池塘,银行贷款还不上,企业资金紧张,让刘青莲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当初设计出租池塘、养殖育苗、加工销售这条财富链,仿佛距离越来越远。刘青莲的事业走进低谷,过去的女强人也开始了借债度日的生活。
就在刘青莲最举步维艰的时候,一次机会送到了她的面前。这次机会可以让刘青莲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她却选择了放弃。
2005年8月,一家水产养殖企业看上了刘青莲开发的池塘,想用750万从她的手中承包3000亩搞水产养殖,这是给刘青莲缓解资金压力的一次机会。
看刘青莲不同意,已经被资金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丈夫李军达,就一个人跑去找要承包土地的人谈判。
为了转包出去这3000亩的池塘,丈夫李军达来给刘青莲做工作,甚至还放出了狠话。
其实这次家庭战争,夫妻俩都知道并不是彼此感情出了问题,而是两人面临的是开发的池塘没人租、没钱给员工开工资、以及银行巨额贷款带来的压力。
最终因为刘青莲的坚持,当初2.8万亩的土地依然完好无损的没有转让一块,因为刘青莲依然在憧憬着她的财富链条。刘青莲在等待,等待王廷贵带的那18位养殖户,海参收获的一天。她认为收获的那一天,就是她的活广告。
王延超是从黑龙江来到这里的养殖户,他2005年10月看到了第一批养海参的养殖户收获的海参,就在这里租了4个池塘搞养殖。
从2005年10月以后,全国各地很多人知道了这里能养出海参,陆续来租刘青莲的池塘。到2007年有282人,租用了刘青莲15000亩的池塘。刘青莲实现了她财富链条的第一段,用出租池塘的钱投资海参育苗。
2006年,刘青莲海参育苗取得了成功,销售利润超过了200万。同时,池塘的出租费用也从过去每年每亩100元涨到了800元。
2007年冬天,刘青莲向目标开始了最后的冲刺,她在凌海市大有乡一次性投资4000万,建起了一座水产加工厂。
2009年2万亩的海参池塘产出了40万斤鲜海参,这些大都被刘青莲一个人收购了。她把鲜海参加工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海参冲剂等产品。刘青莲认为她在本地发展海参加工,有她独特的竞争优势。
现在刘青莲的海参产品销售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她的海参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北京、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因为有了海参产业的财富链条,加工出的产品价格便宜,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2009年她企业海参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7-03/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