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刘孟洲面对面 养猪产业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刘孟洲生长在山清水秀的汉江之滨,1960年夏天从位于黄羊镇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农大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据刘孟洲回忆,1960年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食极度匮乏,肉食品更是饭桌上的奢侈品。刘孟洲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能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肉食品,国家培养我们这些畜牧专业的大学生干啥?”经过一番思考和观察,刘孟洲向院领导提出了到农科院所属的黄羊农场试验站工作的要求。因为那里有一个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品的源地———有60头母猪和几头公猪的养猪场。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刘孟洲扛起简单的行李走出机关大院,来到2公里外的农科院养猪场,把“家”安在了猪圈旁的一个土屋中。从此,养猪场又多了一位工人。所不同的是其他工人休息了,他却拿起小本子钻进猪圈,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刘孟洲到猪场工作两个多月后,因为工人喂养不当,猪场一次死掉了15头猪,刘孟洲很心痛,他决定改变粗放的饲养方式,代之以科学饲养。刘孟洲一声招呼,工人们拉来了一车车青菜,又挖了几个池子,把青菜全部青贮了起来;胡萝卜下来了,他又带领工人运到了场院里,用自己设计的打浆机打成浆,冻结在院子里。青贮饲料、胡萝卜浆,加上原有的马粪、菜籽饼,经 刘孟洲按一定比例调和,变成了可口的猪饲料。猪的食欲大增,毛发光亮,体肥膘厚。

        春天到了,母猪开始进入产仔季节。在那40多天里,刘孟洲忙得不亦乐乎。因为70%左右的母猪都在夜间产仔,他干脆就在猪圈里给母猪接生。渴了,喝一口凉开水;饿了,抓过馒头啃一口,全然不顾双手刚刚接生过仔猪。

        一次,在猪圈忙乎了一整夜的刘孟洲拖着疲备的身体回到宿舍,刚刚合上眼,一位工人跑进屋子,说一头猪难产。刘孟洲跑到猪圈一看,母猪已趴卧在地,奄奄一息。刘孟洲来不及穿上工作衣,就趴在满是猪粪的地上,将手伸进猪体内,把小仔猪一头一头地掏了出来。母猪、仔猪双双报平安,刘孟洲从此也得了个“猪妇科主任”的雅号。

        这一年,养猪场迎来了建场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仔猪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长,成活率也比过去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养猪场有了起色,但精料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孟洲。他将目光投向了遍地生长的沙枣树,采来沙枣化验,进行小范围喂养试验。恰在此时,省农科院接到了林业部关于沙枣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的课题,他听到这一消息如获至宝,跑到院领导跟前,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经过一年多的对比试验,肉质和脂肪完全合格,可代替粮食40%。

        欣喜若狂的刘孟洲背起一片猪肉到林业部报喜,林业部工作人员被这位来自大西北的青年人所感染,立即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迅速将这项成果推广到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刘孟洲的第一篇论文《木本饲料———沙枣喂猪试验》也在权威杂志《中国畜牧》上发表了。二沙枣喂猪试验的成功为刘孟洲带来了不小的声誉,此后,接二连三在权威杂志发表的很有见地的论文,使这位只有26岁的年轻人受到全国同行的关注。

        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函飞来了,养猪企业的请柬送到了案头。外出交流、考察,使刘孟洲掌握了全国养猪业的动态,见识了苏联大白猪、英国巴克夏、丹麦长白猪等世界名猪的“风采”,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产生了:引进名猪品种,杂交改良当地土种猪,培育出本土的猪品种。

        他远上东北,南下江浙,“请”来了苏联大白猪、巴克夏、长白猪。那段时间刘孟洲简直着了魔,白天忙着给猪编号、量体长、称体重、配饲料,晚间则守到半夜才回屋。母猪怀孕了,他又多了一个夜里起床巡视的“毛病”。

        一天凌晨,刘孟洲巡视完猪圈回到宿舍,冻得再也无法入睡。当他来到紧邻的煮猪食的房间时,硕大的铁锅引起了他的注意。灶里的火虽然封着,但铁锅余热尚存。他抱来被子,蜷进了铁锅,美美地睡了一觉。从此,大铁锅成了他温暖的床。经过刘孟洲与他的同事艰苦劳动,杂交一代猪诞生了,各类性状优于它的父母;杂交二代“呱呱”坠地,也胜过它的前辈;杂交三代出生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更无法与之相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品种 沙枣 产业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