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刘怀玲:胡萝卜的“经济致富曲”


提起大辛阁蔬菜批发市场,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响当当的名气,目前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胡萝卜集散地,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市场”。在市场里活跃着一批农村经纪人,他们在农户与客商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正是他们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胡萝卜收购商,把大辛阁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胡萝卜远销到全国各地,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提到农村经纪人,有一个人名气很大,她就是胡萝卜批发市场的第一批市场经纪人,也是市场经纪人的“领头雁”,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近 400万元的“遇财冷库”总经理——刘怀玲。

刘怀玲是大辛阁乡大辛阁村人,1988年初中毕业,1991年经人介绍与同村的邱遇财结婚。婚后刘怀玲觉得要靠“土里刨食”发家致富简直是遥不可及,就和丈夫合计做点小买卖,两个人商量好后很快就在农村集市上卖起了服装衣帽,尝到甜头后他们又买来了毛衣加工机器,雇佣工人加工成毛衣一起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一直持续了4年。后来,他们又觉得贩菜比赶集卖衣服赚钱,就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来了全村第一辆汽油农用三轮车(当时农村还都用拖拉机),干起了贩菜生意。要说贩卖蔬菜是比卖衣服赚钱,但也更加辛苦。每天下午上好菜,第二天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去北京卖菜。赶上行情好,天亮就可以往回返,回来后还可以休息一会儿;赶上行情不好要到中午才能回来,然后匆忙吃上几口饭又要去上菜。冬天的凌晨最冷,坐在没有暖风的驾驶室里,带着棉手套还冻得生疼,脚趾也冻得失去知觉;夏天市场里没有树荫,人又多,常常满脸灰尘满身汗水。可是刘怀玲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她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辛勤的汗水才会换来收获。就这样,寒来暑往一干就是两年。

1995年,大辛阁乡政府鉴于本乡的胡萝卜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在大辛阁村西建立了大辛阁胡萝卜批发市场。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怀玲夫妇听北京市场倒菜的朋友说东北的胡萝卜行情不错,就想到“是不是可以把东北的运销大户招到本地来买胡萝卜,自己帮客商代收。这样不仅自己可以赚到钱,还可以打开本地胡萝卜的销路。”有了这个想法,刘怀玲夫妇就请朋友多方联系找到了一个运销商。由于他们讲诚信、服务周到,当地的市场秩序又很好,当年秋天这个客户就在本地市场收了20万斤胡萝卜,三个多月的时间刘怀玲夫妇在家门口就挣了相当于贩多半年菜的收入——5000多元,他们尝到了当经纪人的甜头。1996年刘怀玲夫妇春夏季继续贩菜,秋季胡萝卜上市后就又联系客商前来收萝卜。后来随着春季胡萝卜的上市和客商的不断增加刘怀玲夫妇就放弃了贩菜生意,当上了大辛阁最早的农村经纪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农村经纪人队伍也不断扩大,各地客商的到来,打开了本地胡萝卜的销路,也提高了大辛阁蔬菜批发市场的知名度,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1年随着大辛阁蔬菜批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胡萝卜远销广东、浙江等地。由于路途遥远,天气热的时候胡萝卜需要打冷保鲜后才能长途运输,为了满足客商需要,刘怀玲想到了建冷库。想法是有了,可是刘怀玲夫妇还是很犹豫,建冷库一要资金二要技术,当时他们的年收入已达10多万元,生活很殷实,可是如果建冷库把几年的积蓄都投入不说,还要举债几十万,风险可想而知。夫妻俩思前想后、找专家咨询,最后还是权威科学的市场前景让他们有了商海一搏的决心。“怕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刘怀玲凭着这样的闯劲儿决定筹措资金建冷库。 2001年底,经过劳碌奔波,投资100多万元、拥有冷库7间、占地 13亩的“遇财冷库”在大辛阁胡萝卜批发市场以西、柳码线以北建成投入使用。2002年,2006年,根据市场需要,刘怀玲夫妇又先后两次对冷库进行了扩建。

现在“遇财冷库”拥有固定资产360万元,拥有冷库17间,配套库房70多间,固定工人30多名,繁忙季节雇工达200人。能为各地客商提供集代收、清洗、包装、保鲜制冷、运输等一条龙服务,同时提供餐饮、洗浴、住宿等配套服务,年可创收30多万元,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成功并没有阻挡刘怀玲开拓前进的脚步,她又准备依托本地“蔬菜大乡”的优势,联系客商建蔬菜深加工项目,加快本地的产业化进程。凭着刘怀玲灵活的头脑、开阔的思路和自强拼搏的精神,她的致富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胡萝卜 蔬菜 拖拉机 运销大户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