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我们打开冻库,那个臭味呢就是扑面而来,有点像钻到牛圈猪圈的那种感觉了。
陈树合:五六十层的架子,每一层一层摆满松茸的,当时一看,所有的架子里面的货,松茸都全部变稀了,原来很厚的,最后就变成很薄的一层了。
因为松茸水分大,加上陈树合保鲜操作不当,不到3个月,用110万现金收回来的10吨松茸就变成了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陈树合这才恍然大悟,那些做松茸生意的人为什么总是收多少卖多少,没有人保鲜储存。本指望通过保鲜反季节销售,却没想到全部家当化为了乌有。
陈树合:脑子里面空空的,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陈树合本指望在香格里拉改名后带来的200个亿的商机里,能拼抢出一块市场,没想到还没开始抢,就让自己十几年的积累一夜消失。更为紧迫的是,从2002年开始,到香格里拉旅游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松茸保鲜的问题要尽快解决才能翻身。2002年12月,陈树合来到昆明,在一家超市他偶然看到了一样东西,没想到正是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东西,把他逼上了另一条绝路。
陈树合:有一个柜子人很多,过去一看就是卖牛肉干的,90克的一袋卖十一二元钱。这个牛肉很便宜,就一公斤也就是六七元钱。
香格里拉漫山遍野是牦牛,如果用来做牦牛肉干,不仅没有季节限制,风险也比松茸小得多。陈树合冥冥之中豁然开窍。
陈树合:说句实话当时的牦牛不贵吗,就是七八百元钱一头,一千来元钱一头,对吗,那么按这个价位来算,一公斤可以卖100多元钱,我说这头牦牛就是我眼睛里的牦牛就是几万元钱一头了。
陈树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奋。2003年6月,他用工厂的土地在银行做抵押贷款300万,生产牦牛肉干。果然不出所料,他把第一批产品铺到香格里拉大大小小的超市,牦牛肉干成了大批游客购买的特产。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天的最高的(销售)量到4万元钱左右。
记者:那一个月呢?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个月最高的时候我们卖到将近40多万元钱。
陈树合:越来越高兴,卖的最好的一天就可以大概卖出去150多件,可以说当时每一天屠宰牦牛在3头左右,除掉牦牛的成本,1万多,2万元钱,每天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所以当时想,按这样下去,我这个车间就变成印钞车间了。
然而,陈树合没有想到,他经历的只是短暂的辉煌。
在牦牛肉干开发成功之后,陈树合开始四处出击,不断扩张市场。他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展会,利用香格里拉的名气,紧锣密鼓地拓宽销售渠道。牦牛肉干每天的加工量就达到400公斤,一天的销售额达到近7万元钱。从2003年起,陈树合足足风光了3年,而2006年3月,他的工厂却不得不停工,因为这时陈树合已经无牛可买,当初他看到的漫山遍野的牦牛到哪儿去了呢?
香格里拉县是藏民族聚集地,在藏族百姓心中,牦牛是财富的象征,谁家的牦牛越多,说明越富有,所以他们只养不卖,即使卖,也只卖淘汰的老牛。
牧民:财富的一种,卖了就富不起来了,就有这么一个老观念。
记者:那把它变成钱不行吗?
牧民:以前的观念就没有这个。
记者:以前是什么观念?
牧民:以前就是你越养越多,等于就是他就富,富的这种感觉,钱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开珠:家里面养牛养的太多,就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就这样想的,并不是钱的关系。
在香格里拉,公牦牛被用来干农活,母牦牛奶除了喂养小牛外,被做成酥油和奶酪供人食用,这是藏族百姓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他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牦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12-01/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