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朱雪琴:从渔家女到文蛤大亨


         朱雪琴,启东吕四港镇一位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子,但她在中国沿海不少文蛤养殖大户心目中,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经她之手,每年有数千吨素有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成品文蛤从滩涂泥潭“走”出国门,又有近百万公斤文蛤幼苗从盛产的长江口播撒到南起广东北至辽宁的大片海滩。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没有专门的运输车辆和庞杂的营销人员,朱雪琴有的只是摸索商海 20年的胆识和由她亲手建起的那一张硕大的购销网络。运筹于商海、抗争于命运,朱雪琴在广阔市场与众多养殖户之间构筑起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营销金桥,成为启东吕四沿海有名的渔业经纪人和国内文蛤购销业界中的重量级人物。 

         朱雪琴今日的成功,与26年前的那次“投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83年春天,土生土长于黄海岸边的她发现当地往年每公斤只有一二十元的鳗鱼苗,因为几位福建商人的私下收购,而身价倍增,但由于当时私人收购鳗鱼苗属违法行为,福建人的经营行为便只能偷偷地进行,因为丈夫出海捕捞鳗鱼苗,朱雪琴就尝试帮着福建人收了几次鳗鱼苗,竟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高额回报,尝到甜头,朱雪琴这一干就是3个年头。也就是在这几年里,在偏僻渔村里长大的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大市场,渔村里那些从不上眼的贝类、鱼货,在朱雪琴眼里,第一次变得那样的值钱和金贵。她心中闯荡商海的野心一经激发,就如同火山样爆发。 

         她开始选择在当地滩涂上比比皆是的文蛤,作为自己涉足商海的敲门砖。1985年,带着一身泥腥、凭着一身胆量,她闯进了当时苏北唯一一家具有出口鲜活水产品资格的外贸企业——南通粮油进出口公司,申请到了每周5吨的活文蛤出口指标。拿出所有积蓄用作收购资金,小心翼翼地笑对每一位乡亲,朱雪琴当年就将200多吨成品文蛤通过外贸公司销售到了国外。朱雪琴名气大了,她的胃口被不断撑大,1990年,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贷款5万元又借债2万元,并在附近南通盐场包下一个晒盐池用作文蛤暂养池,她要把她的文蛤事业做得更大。不想,仅仅几天过后,一场无情的灾祸随之而来,差点让生意场上风头正盛的朱雪琴跌倒后难以爬起。这一年的秋天,因为价格上的各执一词,朱雪琴与一位客商谈崩了一笔销量达十几吨的文蛤买卖,而当天,她暂养池里的文蛤容量已超过极限,就在这一天的夜里, 20多吨文蛤因供氧严重不足全部暴死。第二天早晨,目睹此景的朱雪琴两眼一黑,差点跌进已开始腐烂的文蛤池中。血本无归,这叫自己如何还得清七八万元债务?从盐场到家中四五里路,朱雪琴一路号啕大哭,眼泪直流了一天一夜。 

         冬去春来,朱雪琴还是满脑子苍白,丈夫则重操出海旧业,如果没有一身债务,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到五六年前的那种清贫和安逸。但就在人们不再把目光聚焦于这位曾经无限风光的女老板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又让内心里仍然燥动抗争和叛逆的朱雪琴有了后来咸鱼翻身的奇迹。牵着孩子,到近在咫尺的黄海岸边散散心,赶海归来的渔民把一种奇异的贝类让见多识广的朱雪琴辨认。当地滩涂上以前很少有这种贝类,但不知怎的,这两年多了起来,人们不晓得它的名字,也不知该如何品尝它的美味,似曾相识于这种贝类的朱雪琴想起来了,它名叫花蛤,是祖籍浙江的母亲最爱吃的一道海鲜。电话打给远在上海的母亲,母亲不无感慨地说道,那可是在浙江温州一带十分名贵的贝类产品呐。母亲的提醒,无意中拨动了朱雪琴心底里那根不安份的弦。也就在几天后,拎着一包花蛤样品的朱雪琴独自一人出现在了浙江温州乐清县虹桥镇的东海海滩上,靠着渔民的指点,她找到了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花蛤经营大户,“有多少要多少,价格就按你说的办。”对方一锤定音,令困境中的朱雪琴泪流满面、欣喜若狂。悄悄地包上一部面包车,第一天收购、次日送货、第三天返回,朱雪琴没日没夜地奔波于南通与温州之间,一趟四五百公斤、一车赚一二千元钱,朱雪琴一年下来,竟还清了所有欠款。这一干,又是五六年,如果没有后来又一次的阴沟翻船,朱雪琴恐怕会一直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的赚钱生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贝类 养殖大户 鲜活水产品 养殖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