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蘑菇大王的致富之路


         1980年,从部队退伍的农民赵启平回到山东诸城老家,成为乡文化站站长。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进,“万元户”成了诸城家家羡慕的理想目标。赵启平也随流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但都不尽人意。他并没有 灰心,经过种种尝试,终于发现了一个既可以学技术又没有大成本的生意——种蘑菇。 

         他用200元在一堆锯末和棉花壳里开办了食用菌厂。从选场地、租大棚、做培养基到种植、养护、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个人承办,他不知在种植大棚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事情在成功之前往往都有着巨大的困阻,种植蘑菇,没有经验、资金又不足,很快第一次的创业就夭折了,蘑菇事业举步维艰。 

         第一次种植的失败,并没有让赵启平灰心。1992年,他由江南转战到塞北,在长白山下开始种植食用菌的二次创业。然而由于决策失误,他的菇业生意又一次赔了本。 

         他吸取失败经验,分析本地气候,发现东北无霜期短,野生菌多,但市场需求并不好,他灵机一动,就把长白山野生的榆黄菇、猴头、灵芝都引入大棚,并进行培植。培养料怎么研制、蘑菇疾病怎么预防等问题都成了研究时的阻碍。经过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终于研制成功。当第一株蘑菇捧在双手上时,赵启平不禁流下了热泪。生意虽是赔本了,但却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 

         有了技术在手,周启平分析当前蘑菇市场,看准北京的商机,进京再次打拼成为他人生巨大的转折点。当时,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几个大棚。但由于不懂技术种不出蘑菇,一年6万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赵启平的到来无疑给朋友带来了生机。于是两人你出资金、大棚,我出技术种蘑菇。吸取先前的种植经验,为了能培育出理想的蘑菇,赵启平经常在种植大棚里一待就是几天几宿,研究菇房位置的建设、覆土材料的配置、蘑菇的采收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进过一年的努力,他们的4个大棚赚了4万多元。 

         完美的配合使赵启平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他边摸索边积攒经验,经过4年的探索,终于打下了事业的根基¬——建立了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业开发中心。 

         赵启平秉承着共产党员的信念,他输出技术,助人致富。面对现在许多失业人员没有本钱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间学到技术的境况,他打出广告:“下岗待岗不用愁,租个大棚种蘑菇”。下岗职工租大棚后,从购料到销售均由京都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他们还免费培训技术。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来学技术的人回家自主创业。他说:“他们技术好,适合自己创业,我当然得鼓励他们离开,自己当老板。” 

         在京都菇业总部的前台有一幅画,上面的二龙戏珠图案全是用灵芝拼成的。传说中,百岁老人吃了灵芝又长出新牙,赵启平希望京都菇业成为失业人员和农民的灵芝,让他们带着技术去创造新事业。京都菇业将和他们一起走向富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蘑菇 大棚 灵芝 食用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