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李怀纲:大学生“牛倌”的发财链


大安区庙坝镇坪上村10组的李怀纲,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城镇工作回乡养牛养鱼,用他所学的知识,探索牛、鱼、水果循环经济养殖模式。2007年,他先后购进108头牛犊养殖,并设法扩大养鱼规模,去年108头牛卖了54.8万元,纯赚14万余元。还解决6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带动4户农民养殖致富。 “2009年,我打算将肉牛养殖增加到150头。由于牛粪过剩,还准备利用承包地栽果树,果树下栽草喂牛,再利用牛粪养鱼,实现循环发展。”大学生“牛倌 ”李怀纲的探索之路,让庙坝镇这个“川南肉牛之乡”的村民很是羡慕。

  今年31岁的李怀纲,199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进入牛佛镇司法所,一干就是6年。2005年,李怀纲毅然辞去司法所的工作,回到庙坝镇坪上村10组从事养殖业。

  从法律工作者到“牛倌”,李怀纲并非异想天开。他的父母从1988年起承包鱼塘养鱼,不懂技术的父亲李佑驹经常从书店买来《科学养鱼》等书籍学习,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李怀纲,李怀纲也渐渐对养殖产生兴趣。2005年底,他辞去工作回到庙坝,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养鱼效益,并寻找新的发展项目。 2006年,庙坝镇政府引导农民发展肉牛产业,公布一系列扶持政策。李怀纲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发现这是大有“钱”途的养殖项目,他决定与自家初具规模的养鱼业配套发展,在养鱼的基础上进行肉牛养殖。2006年9月,李怀纲从信用社借贷,投资上万元建起肉牛圈舍,从外地购进10头牛犊。从湖南空运回10万尾湘云鲫鱼苗放养在20亩池塘里。传统的养鱼是用玉米粉、麦皮等粮食饲养。能不能用肉牛的粪便经过特殊处理后养鱼呢?这样,肉牛赚钱,养鱼也节约粮食。李怀纲琢磨着。

  利用所学知识,李怀纲将想法变为实践,探索循环养殖新模式。他将牛粪经过氨化处理后喂鱼,一年下来,节省的鱼饲料费就达2万多元,并且用氨化后的牛粪作鱼饲料,鱼儿长得更快,10万尾湘云鲫多产成鱼3000公斤,增加效益3万元。10个月后肉牛出栏,10头牛就赚了1万元。同时,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气做饭,也节省了燃料费。养牛养鱼循环化,提高综合效益达到50%。10头牛竟然带来6万元的经济效益。

  牛刀小试,旗开得胜,李怀纲坚定了养殖肉牛的决心。2007年10月,他家多方筹资扩大圈舍,购进108头牛犊,扩大养鱼规模。李怀纲成为镇上名列前茅的养殖大户,还获得镇政府3万元奖金鼓励。李怀纲爱牛如子,一次同妻子张莉给黑牛喂水,突然发现牛肚子肿得与背一样平,牛无法站立。李怀纲判断这头牛由于在吃饲料过程中食进过多糠壳、谷壳,过分发酵患上“瘤胃病”,如不马上治疗,牛会有生命危险。夫妇俩立即给黑牛按摩,灌服腹泻药物。又用木棒撬开黑牛的牙齿,自然排除体内的气体,但都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他找到镇兽防站的兽医,使用专用导筒针打进牛的胃放出气体。为了减轻牛的痛苦,夫妻俩牵着黑牛溜达,喂开胃健脾的药物,黑牛终于恢复了健康。

  大学生“牛倌”李怀纲的成功路,引来不少人取经。富顺一对夫妇先后5次登门求教,李怀纲每次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李怀纲的帮助下,他们建起肉牛养殖场,规模已达到50头。在饲养实践中,李怀纲采用“一根笋”持续育肥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吊架”,后期集中肥育的养殖方式,即使在越冬期间,小牛的日增重量仍达到700克以上。他的养殖方式受到周边养殖户和镇村干部的肯定。

  正因为有了李怀纲等一批养牛“领头人”,庙坝镇渐渐“牛”起来。2008年,庙坝镇肉牛出栏2万多头,存栏7472头。14个村、127个组,其中102个组养殖肉牛,出栏肉牛产值达6000多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6.6%;户均收入达6140元。庙坝成为川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肉牛养殖大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处理 湘云鲫 果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