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份以来,重庆市杨家坪市场每天销售的莲藕在逐渐增加,多的时候一天三五万斤,少的时候也有一两万斤,就这样一直持续到12月份。
莲藕批发商:“藕主要卖得好,农药打得少,吃的人多。”
莲藕批发商:“主要他们藕好吃,比本地藕好,本地藕煮出来没有那么白,没有那么面。”
这些莲藕大部分来自重庆的各个区县,其中璧山县健龙乡的莲藕占了三分之一。虽然数量并不是最多,但是璧山县的莲藕总能在高低起伏的价格波浪中把握最高点,卖出好价格。原来璧山县拥有一批市场信息员,随时反馈市场价格,以便在家的种植户们号着价格的脉搏来采挖莲藕。
莲藕经销商 魏昭府:“凌晨三点钟能够卖完,就说明天商贩肯定不够卖,如果是天亮都没卖完,就说明贩子每个人卖得足,明天是不好卖。”
在这场信息战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他就是璧山县莲藕合作社的社长魏泽友。所有的信息每天早晨不到七点都会准时反馈到他那里,再由他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当日的行情。
璧山县莲藕合作社社长 魏泽友:“通报一下市场上每天销了多少货,卖了多少斤。然后今天准备,采挖多少莲藕拉到重庆,每天都如此。”
魏泽友的判断成了当地莲藕产业的风向标, 2006年,靠着这支信息队伍,璧山县的莲藕卖出了 14000吨,产值2000万元。然而在5年前,璧山县的莲藕产业还是一盘散沙,虽然大部分老百姓都有零星地种植,但是连最起码的挖藕技术都显得非常蹩脚。
健龙莲藕合作社社长 魏泽友:“各家各户采挖自己的,他们挖出来的质量,有些把藕挖断了,有刀伤,上市了就不好卖。”
因为老百姓不会采挖,满目仓夷的莲藕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2003年5月份,璧山县政府带头成立了莲藕合作社,组建了一只专业的采挖队。可就在采挖成立之初,根本无人问津。
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村民 肖开银:“请他们来挖的时候,工钱有一点偏高,3角4角一斤我们觉得很心疼。”
一斤三四毛的采挖费让不是不少村民望而却步,肖开银因为家里莲藕种植面积太多,不得以还是让采挖工人来试了一把。
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村民 肖开银:“自己挖,有挖半截的,把藕挖断了,人挖得腰酸背痛。”
采挖队采挖的第一天,肖开银到现场一看就大为震惊。
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村民 肖开银:“藕的颜色保护地很好,也没有挖断了。”
健龙莲藕合作社社长 魏泽友:“他们一天就挖一百多斤,我们去了一天挖三四百斤,他们看了以后都感觉大吃一惊。”
原来挖藕是一项看似容易做却很难的体力活,除了蛮力还讲究技巧。因为采挖工人之前都经过专业培训,所以他们采挖起来的莲藕既有摸有样,同时又保质保量。
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村民 李万福:“现在新式的挖法看秆的位置,秆子看后比如说这根藕,就这么下去,估计是结藕的地方,第一节在这儿,这是第二节、第三节,然后就这样挖下去。这个是子藕,开春了以后可以拿来重新种,也可以做菜藕。一般都在二三十厘米的地方,这个就是整个完整的,真厉害。”
专业队采挖的莲藕,肖开银上市场一卖,一斤比原来多卖了5、6毛。扣除一斤4毛的采挖费,他还赚了不少。
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村民 肖开银:“我们自己挖,挖的藕不好,挖得一节一节。拿到市场上去相当于子藕卖,便宜了卖,只能卖四五角钱一斤,如果请了他们来挖了以后,我们把工钱除开,一亩地能够多赚五六百元。”
从那以后,找他们挖藕的人越来越多。2004年5月份,合作社利用采挖的便利收购起莲藕,并把莲藕拉到重庆的杨家坪市场去卖,可刚进这个市场时销售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
健龙莲藕合作社社长 魏泽友:“其他经销商压我们的价格 ,人家卖8角一斤,我们只卖6角一斤。”
因为人生地不熟,没有客户资源,魏泽友等人只能降低价格来吸引批发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1-07/1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