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象:胚胎死于孵化的第3—6天;卵黄囊循环系统形成,胚胎在左侧,无卵齿。原因: 见3.(1)—3.(14); 通风不足,或蛋壳被糊住,二氧化碳含量>1%; 翻蛋不正确—每小时少于1次或多于6次,或翻蛋角度不合适;(实践证明每小时翻蛋一次或每两小时翻蛋一次,均可取得满意的孵化率,但原文如此----译者注); 维生素缺乏—VE,核黄素,生物素,泛酸,亚油酸等。
5、现象;胚胎死于孵化的第7—17天;每枚胚胎都长出卵齿,趾爪成型,毛囊清晰(8天),羽毛长出(11天)。原因: 孵化的温度、湿度、翻蛋、通风不合适。低湿增加了主动脉弓的畸形(13天);
污染;
营养缺乏—核黄素、生物素、尼亚新(烟酸的商品名----译者注)、泛酸、VB6、VB12、硼、磷、亚油酸等;
致死基因(已经有超过30种被人们发现和报道)。
6、现象:胚胎死于孵化18天以后。原因:
不正确的孵化温度、湿度、翻蛋、通风;
出雏器温度、湿度、通风不正确;
污染,尤其是通过蛋盘污染(曲霉菌等);
熏蒸消毒浓度过大或时间过长;
转蛋落盘过程中种蛋受凉,或转蛋落盘过晚;
蛋壳破裂—入孵前、孵化中或转蛋过程中破裂;
营养缺乏—VA、VD、VE、VK、VB12、硫胺素、核黄素、生物素 、叶酸、泛酸、亚油酸、钙、锰、磷、硒等;
胎位不正,胚胎转向失败;
胚胎生理发育意外,包括转为肺呼吸,胚内循环建立和/或肠管、卵黄囊收缩的失败;这一阶段的这些变化(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变化)都是很危险的;
遗传因素—致死基因,染色体畸形;
双黄蛋;
啄壳和出雏期间,孵化器频繁开门;
蛋壳质量太差;
鸡群患病。
四、特殊问题及解答:
1、现象:未啄壳,胚胎完全成型,卵黄囊巨大;有的卵黄未完全吸收进入腹腔;有的残留蛋白。原因:
翻蛋不充分,导致胎膜发育和营养吸收受阻;
孵化期或转蛋后湿度过高;
孵化器温度过低;
出雏器温度过高;
种蛋受凉(例如转蛋时);
营养缺乏;
遗传因素;
胚胎生理发育意外;
鸡群患病;
通风不足;
种蛋存放时间过长。
2、现象:啄壳、胚胎完全成型,死于壳内。原因:
转蛋后湿度过低或温度没有及时降低;
出壳期湿度过低;
出壳期温度过高;
营养缺乏;
鸡群患病;
通风不足;
孵化的前12天翻蛋不充分;
转蛋时受损;
存蛋时间过长。
3、现象:蛋壳部分啄破,胚胎存活或死亡。原因:
(1)出壳期熏蒸消毒过度;
(2)小头向上孵化。
4、现象:出壳过早,雏鸡过小,叫声嘈杂。原因:
种蛋过小;
不同品种的差异;
孵化器的温度过高;
孵化器的湿度过低。
5、出壳过迟。原因:
种蛋过大;
老龄鸡群;
种蛋存放时间太长(存蛋时间每延长1天,孵化期增加40分钟,孵化率下降0.5—1.2%);
孵化器温度过低;
胚胎活力弱;
近亲繁殖;
孵化器湿度过高。
6、现象:发育慢,出雏拖沓。原因:
存蛋时间长的和短的混合孵化(若同时入孵,存蛋时间每延长一天孵化率下降1.2%;如果将存蛋时间较长的蛋提前入孵,以适当延长其孵化期,则孵化率只下降0.5%);
年轻鸡群和老龄鸡群所产的蛋混合孵化;
大蛋和小蛋混合孵化;
种蛋处理不正确;
孵化器或出雏器内有冷热点;
孵化器或出雏器温度过高或过低;
孵化厅通风系不合适;正压过高或负压过低;这样的压力可能改变孵化器或出雏器的通风;
7、各出雏盘出壳雏鸡的数量或质量不均匀。原因:
(1)大蛋和小蛋混合孵化;
(2)年轻鸡群和老龄鸡群所产的蛋混合孵化;
(3)不同品种或品系的种蛋混合孵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10-09-28/13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