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禽痘病毒与哺乳动物痘病毒具有基本相似的病理过程。痘病毒分化为对宿主的特异性可能是由于长期适应于该动物,使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了变化所致。
  皮肤型鸡痘的特征性病变是局部表皮及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并出现瘢痕。
  黏膜型禽痘,其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黏膜上。发病初期只见黏膜表面出现稍微隆起的白色结节,后期连片,并形成干酪样假膜,可以剥离。有时全部气管黏膜增厚,病变蔓延到支气管时,可引起附近的肺部出现肺炎病变。
  实质脏器变化不大,但当发生败血型禽痘时,可出现内脏器官萎缩,肠黏膜脱落。
  病理组织学检查,最为特征性的是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型的嗜酸性包涵体。由于病毒在表皮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细胞本身增大,细胞质淡染和空泡化,胞浆中央部位出现包涵体,包涵体急速增大,逐渐使细胞核崩解,细胞死亡。多数场合,细胞发生二次感染,最后形成无结构的痂皮而脱落。
禽痘在皮肤、黏膜上形成典型的痘疹和特殊的痂皮及伪膜,结合其发病情况,如蚊虫发生的夏季、初秋以皮肤型多见,而冬季以黏膜型多发;老龄鸡有一定的抵抗力,而1月龄或开产初期产蛋鸡有多发的倾向,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也有较大诊断意义。
  黏膜型禽痘开始时较难诊断,可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易感鸡。病料可用痘痂或口咽的假膜,制成1﹕5~1﹕10的悬浮液,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5d~7d后绒毛尿囊膜上可见有致密的增生性痘斑;或将病料擦入已划破的冠、肉垂、无毛部皮肤或拔去羽毛的毛囊内,当接种鸡在5d~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时,即可确诊。此外,也可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血凝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本病应与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维生素A缺乏症、啄损及外伤相区别。
  白念珠菌和毛滴虫的感染与黏膜型禽痘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相似,但形成的假膜附着程度有很大差异。白念珠菌、毛滴虫的感染,病变是较松脆的干酪样物,容易剥离,且剥离后不留痕迹。维生素A缺乏时,眼和口腔黏膜也有与禽痘相似的病变,但全身症状较为明显,眼明显肿胀,有多量的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充斥着大量尿酸盐,成网状结构,输尿管肿胀,且食道有白色的小脓灶。
  发生黏膜型禽痘时,其呼吸道症状与其他呼吸器官疾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和支原体感染)很相似,而且多呈混合感染,此时必须进行剖检,观察喉头、气管黏膜上有无痘疹,是否形成假膜等。
对本病的预防应着重做好平时的卫生防疫工作。在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期的夏、秋季应加强鸡舍内的驱杀昆虫工作,以防感染;不同龄期、不同品种的家禽应分群饲养,栏舍的布局应合理,通风要良好,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应全价,避免各种原因引起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新引进的家禽要经过隔离饲养观察,证实无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
  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应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目前国内的鸡痘弱毒疫苗有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疫苗的接种方法可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剌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剌种在翅膀内侧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的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疫苗涂在毛囊内,注意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
  在接种后3d~5d即可发痘疹,7d后达高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周内完全恢复。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发痘好,说明免疫有效;若发痘差时,则应重复接种。在一般情况下,疫苗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4~5个月。
  上述鸡痘疫苗已被成功地与新城疫和/或马立克氏病疫苗联合应用,但需用非肠道途径接种。
  对鸽痘的预防,国内外已有致弱的鸽痘疫苗,免疫效果良好。金丝雀痘和鹌鹑痘在国外亦有相应的疫苗供接种使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禽痘 火鸡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