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各种龄期、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成鸡较少患病,但在某些应激因素的作用下,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禽痘,冬季则以白喉型禽痘多见。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由于气候潮湿,蚊虫多,更多发生,病情也更为严重。
  禽痘的传染常通过病禽与健康家禽的直接接触而发生,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禽痘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禽痘的传播一般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常见于头部、冠和肉垂外伤或经过拔毛后从毛囊侵入。黏膜的破损多见于口腔、食道和眼结膜。有资料表明,无损伤的上皮,病毒是不能入侵的。库蚊、疟蚊和按蚊等吸血虫,以及体表寄生虫如鸡刺皮螨在传播本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蚊虫吸吮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即带毒,带毒时间可长达10d~30d,其间易感染的鸡被带毒的蚊虫刺吮后而传染,这是夏秋季节禽痘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
  某些不良环境因素,如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啄癖或外伤、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可使禽痘加速发生或病情加重,如有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则可造成大批家禽的死亡。
根据症状、病变以及病毒侵害禽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偶有败血型的发生。
  本病的潜伏期为:鸡痘4d~6d,鸽痘4d~14d,有时可长达2周后才出现症状。发病经过通常为3~4周,并逐渐恢复,而发生混合感染时病程延长。皮肤型和黏膜型均能恢复良好。
  由于鸡的龄期、病型及有无混合感染等因素,鸡和火鸡的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的幼禽死亡率可达50%。
  皮肤型鸡痘和鸽痘的特征是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垂、嘴角、眼皮、耳球和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最初痘疹为细小的灰白色小点,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形成如豌豆大、灰色或灰黄色的结节。痘疹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有时结节的数目很多,可互相连结而融合,产生大的痂块。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可使眼缝完全闭合;若发生在口角,则影响家禽的采食。这些痘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在体表皮肤存在大约2周或稍短的时间之后,在病变的部位产生炎症并有出血,从痘痂的形成至脱落约需3~4周,脱落后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而痊愈。如果在疤痕未痊愈之前强行剥离,皮肤上留下红色的出血性病灶。痘痂如被化脓菌侵入,引起感染,则会有化脓、坏死,严重的病例还可引起死亡。鸡痘和鸽痘的皮肤型,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病例或体质衰弱者,则表现精神委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生长受阻,产蛋鸡则产蛋减少或完全停产。
  黏膜型鸡痘和鸽痘的痘疹多发生于口腔、咽部、喉部、鼻腔、气管及支气管,病鸡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眼和鼻孔流出的液体初为浆液粘性,以后变为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若波及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炎出现2d~3d后,口腔和咽喉等处的黏膜发生痘疹,初呈圆形的黄色斑点,逐渐形成一层黄白色的假膜,覆盖在黏膜上面。这些假膜是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症渗出物凝固而成的,像人的“白喉”,所以称为白喉型鸡痘或鸽痘。随着病程的发展,口腔和喉部黏膜的假膜不断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喉部,影响病禽的吞咽和呼吸,嘴往往无法闭合,病禽频频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严重时,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喉和气管,进一步引起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
  有些病禽皮肤、口腔和咽喉黏膜同时受到侵害和发生痘斑,称为混合型,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禽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并随后发生肠炎,病禽可迅速死亡,或急性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肠炎,腹泻致死。
  火鸡痘与鸡痘基本相同,因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增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死亡还大。产蛋火鸡的产蛋量减少和受精率降低,持续时间通常为2~3周,严重病例为6~8周。
金丝雀痘与鸡痘不同,全身症状严重,常引起死亡。将病毒肌肉注射到禽体内,可引起类似亚急性细菌性蜂窝组织炎的炎性、坏死性、局灶性损害,剖检时见浆膜下出血、肺水肿和心包炎。痘痂的形成不如鸡痘明显,但有时在头部、上眼睑的边缘、趾和腿部也可出现痘疹,在病的后期形成痂块,口角和咽喉部有干酪样渗出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禽痘 火鸡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