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上接8月26日第15版)
  由于天山马鹿是产茸量高的鹿种,适应性又较强,引种到东北、华北等地区,表现出较强的生产性能,因此用其改良东北马鹿、内蒙古马鹿(作父本),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塔里木马鹿(叶尔羌马鹿)
  塔里木马鹿分布于天山以南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流域及博斯腾湖沿岸,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塔河马鹿、草湖鹿,也有人称其为南疆马鹿。
  地理分布目前,驯养的塔里木马鹿约万头左右,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大部分养在农二师的团场里;其次还分布在阿克苏、沙稚、拜城、阿瓦提和库车等地。二十世纪70年代初已引入到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湖北和上海等省市,但适应性较差。
  形态外貌特征塔里木马鹿是马鹿中体形较小的品种,成年公鹿肩高118厘米~125厘米,体重200千克~250千克;成年母鹿肩高105厘米~120厘米,体重120千克~160千克。该鹿体形紧凑,头清秀,肩峰较明显,四肢坚实,尾扁平。夏毛呈深灰褐色,冬毛浅灰褐色,背线为黑褐色,背两侧的毛色较深,颈下、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灰白色,臀斑为白色,向下延伸到股内侧,其周围有背线延伸下来的黑褐色边缘,眼轮周围有灰黄色毛圈,下唇呈白色,口角下缘有对称的白斑。颈部的鬣毛和髯毛较短。新生的子鹿被毛有似梅花鹿的斑花,只是毛色较浅,待脱冬毛时斑花消失。塔里木马鹿茸形粗大,多为双门桩,主干较短、粗圆,嘴头肥大,茸质嫩,茸毛灰白、密长,成年公鹿角多为5杈~6杈。
  生活习性由于塔里木马鹿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戈壁旷野、沙丘林立、气候燥热、雨量稀少的自然环境,使其形成了抗干旱、耐粗饲的类型特点。该鹿群栖生活,特别是成年母鹿及3岁以下的幼鹿均群居,而成年公鹿则单独活动,待配种时公母鹿混群。初春时节,公鹿开始脱角生茸,性情也变得温驯,离开群体,分散地度过春夏两季。母鹿产子季节性情变凶。野生的塔里木马鹿有着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春夏季,朝夕间活动在沼泽、草湖、沿河地带或地势较高的灌丛中;秋冬季出没于戈壁旷野的铃铛刺、红柳等灌木丛中或林木茂密的丘陵、盐泽等干燥地带。该品种鹿食性粗放,常饮矿化度很高的水,食物主要为盐生草本植物。大都昼伏夜出觅食。
  生产性能一锯~十锯收3杈鲜茸,平均每副可达5.3千克左右,一锯~七锯公鹿随着年龄的增长产茸量明显增加,据1989年统计结果,塔里木马鹿产茸量平均为(鲜重):初角茸每副1.6千克,最高每副达2.9千克;头锯茸每副3.2千克,最高每副达5.3千克;五锯以上鹿每副达7.91千克,最高达14千克。九锯时达到产茸高峰。
  塔里木马鹿16月龄就达到了性成熟,开始参加配种,繁殖成活率多数场家都维持在80%左右。
  东北马鹿(又称黄臀赤鹿)
  地理分布野生种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完达山麓及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分布较多。
  形态外貌特征东北马鹿属大型的茸用鹿,成年公鹿的肩高130厘米~140厘米,体长135厘米~145厘米,体重230千克~320千克;成年母鹿肩高115厘米~130厘米,体长118厘米~132厘米,体重110千克~135千克。头较大,呈楔形,眶下腺发达,泪窝明显。四肢较长,后肢更健壮,有较强的奔跑能力。东北马鹿夏毛为红棕色或栗色,冬毛厚密呈灰褐色,腹部及股内侧为白色。臀斑大呈浅黄色,尾毛较短,其毛色同臀斑。颈部鬣毛较长,冬季髯毛黑长。初生子鹿体躯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斑花,待换冬毛时斑花消失。东北马鹿茸角的分生点较低,为双门桩(单门桩率很低),主干和眉枝较短,茸质较瓷实,茸毛为黑褐色。成角最多可分5杈~6杈。
  生活习性东北马鹿群居性较梅花鹿差,常年多栖息在山地的混交林带或森林草场中,春秋两季常到沟塘地带啃食青草,并常到盐碱滩地舔食。生茸期公鹿独居山林深处,以避开敌害。配种期与母鹿混居,公鹿之间斗殴十分厉害,直至胜者独霸母鹿,败者逃之夭夭,另求新欢。母鹿常年群居,夏季炎热天气或发情季节,经常到沟塘、溪间戏水,秋季常常到农田偷吃庄稼。东北马鹿经驯养,性情变得较温驯,体形也较野生品种大些,适应性也增强了,易于管理。
  生产性能东北马鹿的产茸性能较天山马鹿差,9月龄~10月龄公鹿开始生长初角茸,一般平均每副产鲜茸0.7千克;成年公鹿一锯~十锯平均每副产三杈鲜茸3.2千克。东北马鹿茸质瓷实,且枝头较瘦小,因此茸质不如天山马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适应性 主干 成活率
上一篇 : 蜜蜂下痢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