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对虾养殖技术

改良底质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实际操作方法


    我国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起着重大作用,但我国对虾养殖形势也很严峻,其最主要问题是发病严重,给对虾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环境的恶化和底质污染是对虾发病最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特谈谈改良底质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方法,供参考。

    一、改良底质的意义

    1.减少耗氧量,增加含氧量曹凯德(2002)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控制”一文中指出,夜间对虾只消耗池塘中溶解氧的5%,池塘底质消耗50%~70%,浮游生物消耗20%~45%。从上述报道可以看出,底质是耗氧“大户”,而池塘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含氧量,含氧量多少是决定对虾是否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有一位从事对虾病害研究的科学家指出,虾塘缺氧导致对虾产生应激反应,是对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凡从事对虾养殖的虾农,只要细心研究和观察,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新开挖和第一次养殖对虾的虾塘,养殖对虾的成功率比旧虾塘高得多。其最重要原因是新挖虾塘底质没有被污染,而旧虾塘特别是长时间养殖的老化虾塘,积聚大量的污染物,对虾排泄物、残存饲料和生物尸体等,造成底质污染,破坏底质的良性循环。在养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供应池塘氧气是一个常数,底质污染程度低或少污染,耗氧量少;相反,底质污染程度高或严重污染,耗氧量就大,池塘中溶解氧含量就会减少。

    2.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水质的好坏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最主要因素是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等含量指标,体现于有益生物密度,决定了水色和透明度。虾池水质的变化,主要由底质变化引起。水质变坏,首先表现在池中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含量的增加,pH和生物耗氧量超出正常的范围,溶解氧下降,饵料生物数量减少,有害生物例如夜光虫、鞭毛虫数量增加。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池底有机物沉积过多,并得不到充分氧化所至。换水只能改善池水,但不能改善底质和消除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源。改善水质必须首先改良底质,减少或彻底清除有机物的沉积和污染。我国高位池发展很快,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最大益处是,在放虾苗前,不存在底质污染。在养殖环境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位池与普通养殖池含氧量明显不同,其根本原因是,高位池由于没有底质有机物的污染或少污染,含氧量就高。含氧量高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氧气不仅是对虾呼吸的需要,也是维持对虾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必需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

    二、养殖前改良底质的方法

    1.彻底清淤绝大多数地区养殖对虾都是在养殖季节进行,到了冬天一般都不养殖。冬天没有雨水,应将池水排干或抽干,让塘曝晒变硬后,即可以清淤。清淤的最好方法是用拖土机,翻耕把底泥拖走10cm左右。既把污泥清走,又可以挖深池塘,池埂得到修整,又增加蓄水量,效果非常明显。

    2.翻耕广西和广东许多沿海地区的虾塘是沙质底,可以用牛犁翻耕。这种方法对改良底质起一定作用,但不彻底,因为翻耕的结果,会把污染源隐藏起来,留下隐患。

    3.晒塘晒塘是对虾养殖夺取高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晒塘就是把池水排干后,让塘底曝晒龟裂、发白。这可杀死池中部分病原体,并可改良底质。沙质底池塘,经过曝晒,特别是夏天的高温季节,适时晒塘,对各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杀灭作用。晒塘对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也产生重大影响。泥底虾塘经过良好晒塘后,培养的水色是茶褐色,以硅藻为主;而不晒塘或存有积水的虾塘,培养的水色为绿色,以绿藻为主。茶色水色比绿色好,藻相稳定性强。

    4.洗池广东珠三角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全年都养殖南美白对虾,其中包括冬棚虾。这些地区的虾农,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捕完虾后,都不清淤,也不晒塘,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虾塘污物,边冲洗边抽干或排干,直至把池中黑色污泥清洗冲走,这种清淤方法,效果也很好。

    三、养殖期间改良底质的方法

    1.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放虾苗后,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和虾个体的不断长大,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越来越多。要降解这些有机物必须有充足的溶解氧。因为池中的有机物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氧化反应,有机物越来越少;相反,在缺氧的情况下,是进行还原反应,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池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报道指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含量占海水池塘溶解氧收入可达91.3%~100%,是池塘中氧气的主要来源,而大气的扩散作用在池塘的溶解氧收入仅在5.3%~7.8%。可见,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培养良好水色和透明度是稳定虾池生态环境的核心,也是改良底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细菌 溶解氧 生态平衡 浮游植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