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对虾养殖技术

高密度对虾养殖中后期水质问题和调控


    一、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近况

    对虾是一种世界性的产品,它的价格、质量和需求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要求比较高的安全质量,以及我们同东南亚、南美的市场竞争,美国市场的压力,国内养殖行业的互相竞争,使我们对虾行业特别是养殖行业受到更大的冲击,也促使我们不断改变养殖方式和养殖要求。而高密度精养模式更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高密度精养模式要求养殖池大变小(10-5-3亩)。浅变深(1.2~2.8m);强力增氧,强化溶氧(1-2-3台增氧机/亩)。锅底池中间排污;泡沫排污;电动吸污技术;大幅度换水;活菌和引进饵料藻类,要求常绿长清水;营养强化和零药养殖等等,这些技术的采用和实施,引导对虾养殖业的高密度精养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高密度高产高效益在技术容许的情况下成为养殖者的第一目标。

    但是我们养殖技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1)轻视环境污染,对海区水的交换和净化能力估计过高,延续传统进水方式。部分人已经注重水源水的净化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病原污染和有机污染的问题;(2)养殖中后期水质调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后期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不清,甚至定位错误,导致处理方式、技术、用品和具体目标的错误。(3)养殖携带病毒的对虾要求我们有更好的水质处理和调控技术,要求更加良好和稳定的水质条件。

    二、对虾养殖水的变化过程

    根据养殖时间和水体变化情况我们把养殖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对虾养殖前期:一般地说我们把对虾放苗到长成4~5cm幼虾,称为前期,需要时间在早茬为40~50天左右,在中茬需要30~40天。在这一时期养殖投饵量少,对水质没有带来较大的污染,需要施放肥水剂来维持水色。水体藻类和细菌的关系是主要关系,藻类是决定因素。当苗生长到15~30天时,容易出现问题,当水体菌相(种群)不好,藻类种群和数量不能抑制它们,水体也可以产生恶化,引发疾病,特别是病毒病。

    对虾养殖中期:此期对虾从4~5cm长到9~10cm,需要时间40~50天。这个时期投饵量逐渐增大,水体受到的污染逐步加剧,水质因子迅速变化。对虾生长迅速,藻相种类更替,细菌种类更替,细菌和藻类互相影响,波动。处理和应对不当会导致对虾疾病发作。

    对虾养殖后期:对虾从9~10cm生长到12~13cm,需要时间30~40天。这个时期投饵量大,亩产3000市斤的1.7m水深虾塘,按照1.5%~3%的每日投饵量,每亩虾池每日需要接受20kg的饵料。长期污染使这一时期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氮污染严重,COD较大。活性磷和可溶性糖以及维生素低。大量悬浮物产生(死藻、菌团,残饵,粪便),色素物质增加。藻相的变动:主要有硅藻――绿藻、金藻――小型绿藻类、甲藻、鞭毛藻等,数量大幅度下降。细菌占有决定优势,前中期出现的藻类死亡殆尽,带来的结果是:(1)微生物种群中优势种群明显,种群为有益种群。尽管水色不是绿色或茶色,多数棕色偏黑,但是水体有爽色。水相稳定,微生物种群稳定,配合大量换水和有效排污,水体条件适合对虾快速生长。(2)微生物种群中优势种群不明显,随着水质变化不断更替种群,有带来疾病爆发的危险。(3)微生物种群中优势种群明显,但是种群对水质和对虾没有益处,不断引发疾病,消毒和处理结果使这些种群大发展受到抑制,可能恶化或好转。(4)水体中没有微生物或者很少微生物种群,连浮游动物都少,或者只有零星的藻类和极少量细菌,水质很不稳定,容易变色。底质细菌影响水质因子,有限的排污和进水不能缓解水体恶化,有毒物质增加快速,导致对虾处于危险之中,时时有爆发疾病的可能。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明显:排污不良;水质交换不够;水源水污染;养殖控制和操作失误。

    本文主要探讨中后期水质问题,主要涉及后期微生物的生长和作用,但是后期来源于中期,所以也探讨中期问题。

    三、后期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水质数据和原因分析

    1.总磷、活性磷酸盐。

    在两个实验的高密度精养池,测定的总磷为0.8495(0.285~1.775)mg/L,0.9755(0.195~1.83)mg/L,活性磷3.73(1.31~7.53)μmol/L,3.16(0.3~13.03)μmol/L。实验测定池在微生物制剂的控制下,总磷的数量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活性磷的数量逐步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比较其它作者的测定结果,实验池的活性磷数量是比较高的,没有显示明显磷缺乏的现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藻类 细菌 数据 处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