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见德思齐 唤醒中国“农机工匠”


白云鹤

2016年,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专注于自身领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呼唤。当下,我国正从“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一字之差,其路漫漫,此时“工匠精神”正如一场甘霖、一声春雷,恰逢其时,唤醒了浑噩中的农机“匠人”——农机制造智能化迫在眉睫;真正身处一线,守护国人“饭碗”的新型职业农民承载着时代重任。

在4月25日召开的中德农机化发展论坛上,“农机工匠的培养”作为论坛的重要单元,得到了中德双方的高度关注。“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德国作为“世界工匠”举世闻名,其对“农机工匠”的培养对于中国有何借鉴意义,中国又将如何培育农业大国的“农机工匠”?

 

中国“农机工匠”培养“进行时”

纪绍勤(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

中国为何在这个时候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老农”,是指以农业为稳定的职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农机工匠”,更精准地说就是专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

当前中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统计分析,从2010年开始,中国农民工数量就在加快变化,到2013年出现“拐点”,外出务工的农民比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多了,外出务工人员达2.7亿,留下的不足2.5亿;到2015年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占到了2.74亿,留下来的只有2.4亿左右。

“70后(45岁以下)不愿种地,80后(35岁以下)不会种地,90后(25岁以下)不谈种地。”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从2012年开始关注并在“一号文件”中首提:中国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制度体系如何构建?

培育对象“三类协同”。把现有的农民区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其中生产经营型主要是种养大户、农场主以及合作社的骨干等。

培育环节“三位一体”。由过去的“培训”向“培育”转变,一是教育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人员素质;二是认定和管理,把职业农民当作一个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政策扶持,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证书等级三级贯通。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还属鼓励政策范围,分为初、中、高级,要综合其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经营的规模,经营的水平等进行认定和管理。未来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按照准入式标准管理。上海市已经开始把职业农民的证书作为承担承包家庭农场的一个准入的条件。

中国如何培育“农机工匠”?

我国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了四个模式培育“农机工匠”。从2012年开始由农业部主导进行试点,2014年在全国全面实施,中央投入11亿专项经费,地方政府和省级财政还有5亿左右的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目前已培训100万人次。

示范和推广。我们在陕西、山西、江苏、山东4省和21个地市,以及500个县来重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度。

实施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今年农业部、团中央、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中国青年农场主的培养计划,遴选1万名18-45岁专业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重点培育、孵化,支持其创业兴业。我们采取了网上报名形式,去年在通知发出来后,有1.7万人在网上进行了申请,我们从中遴选出1.2万人作为培训对象,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

创新培育方式方法。精准对象,过去中国农民比较分散,对象区分度、辨别度不高,现在我们精准对象,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育;管理面更精细,我们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探索适应成人学习和生产规律的培育模式;大力推动农村田园学校,就地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智慧云平台,积极探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和移动互联服务。

总结推广先进模式。在全国推介发布了十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供各地在培育过程中遴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拖拉机 农机具 数据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