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王金富:秸秆如何从负担变财富


现实中,秸秆的治理方式仍然是“以堵为主”,各地不断出台修订焚烧秸秆的“禁令”,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表示,秸秆焚烧的存在根源还还在于回收难、成本高,再利用效率低,没有真正找到处理的“通道”。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即用秸秆还田机或者带有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散在地表,继而用机械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以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目的。

王金富介绍说,有些地区秸秆还田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一些地方,由于气候、土壤、农作物种植农艺等原因,造成了秸秆在土壤中霉变,不仅无法给土壤增肥,甚至增加了病虫害,影响到下一季作物的生长,使农民受到损失。

“因此,秸秆综合利用一定要因地制宜,多元处置。”王金富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在吉林省四平市,一种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值得推广。据介绍,这种模式是通过专利技术,利用糖化发酵等工艺将回收的秸秆转化为猪、牛等牲口饲料,不仅解决了秸秆利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牲畜的生产成本(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可降低300-400元),增加了肉制品的营养成分,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在模式推广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秸秆运输便捷,增加农民收益。四平市目前计划在每个村屯设置秸秆回收加工点,推广秸秆膨化设备,将秸秆从就地饲料化处理后再进行压实打捆密封,既增加了贮藏时间,又便于运输。据测算,每公顷土地能够产出8-12吨秸秆,每台秸秆膨化设备处理能力在3-5吨/小时,农民通过出售处理后的秸秆可以获得纯利润约300元/吨。

二是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营养草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在秸秆转化过程中加入营养元素,可将秸秆转化为饲料,降低了牲口的生产成本。在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同时,上游产业链还可以带动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膨化机等农业装备产业,下游产业链可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运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造纸发电、生物质能源、3D打印等,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成本效益、市场和技术出现瓶颈,秸秆综合利用的高效产业链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等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创新与技术开发。

王金富代表建议,秸秆综合利用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变“禁”为“补”。

把用于秸秆禁烧的基层治理经费转换为对农民不焚烧秸秆的补贴,同时设立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升级的专项补贴。“从长远来说,要给秸秆找一个绿色、经济的家。”他表示,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专项补贴,一方面加大对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打包等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主要由财政来承担秸秆直接还田或秸秆回收的农机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培育的专项补贴。

王金富相信,当秸秆的利用方式跟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节奏之后,秸秆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财富了,秸秆综合利用将会走上绿色、健康、发展的道路,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环保压力也会迎刃而解。

白云鹤、金娟采写摄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综合利用 处理 饲料 膨化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