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环县整体解决农村用电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纪实


  去年,环县电力局投资73.12万元为洪德乡河连湾村进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同时,还为村民赠送了价值12万元的家用电器。“我们每户只花了个电表钱就用上了安全、可靠、低价的农电。”村民解会才说。据老解介绍,他们村上世纪90年代就集资拉通了低压线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增多,旧线路供电能力低、可靠性差等因素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河连湾村是环县第一个村电气化村,也是环县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受惠村之一,群众从能用上电到用上安全、可靠的电,折射出环县加快电力建设的成就。
祈盼文明之光

  环县地广人稀,在92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5万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36人。在边远乡村,一户人家就可以占据几座山头,致使电力建设步伐缓慢。截至2004年底,环县仍有36个行政村、411个村民小组没有通电,1.8万多户、7.9万群众被淹没在大山的褶皱里。

  提起没电的日子,四合塬天桥村村民尚明回忆说:“群众的日子枯燥单调,偶尔山上(老爷山)放电影、演皮影戏,四邻八村的人都往那儿撵,有的徒步走二三十里路。”小南沟乡天子渠村支书汪思敬的话很形象:“没有电,吃水靠肩挑,打场靠牛拉,照明靠油灯,村里小伙子连对象都找不下,而姑娘都向外嫁。”
播撒民生之光

  环县36个村不通电的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县上“两会”议案、提案中,代表、委员提的最多的就是农电。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看到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内参《解放70年的老区环县,仍有36个村不通电》后,亲笔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甘肃电力公司尽快落实,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陆浩也作了相应指示。

  2005年12月27日,总投资3900万元的环县36个无电行政村通电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12月20日,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 180个村民小组、6561户、3.2万多人的用电问题,结束了“解放70周年的革命老区36个村不通电”的历史,通电村民小组达1269个,通电农户 6.27万户,农电入户率达到85.4%。

  2007年3月,环县36个无电村通电工程刚刚结束,总投资2.43亿元的大电网延伸“户户通电”工程又全面启动。省电力公司把60%的工程量投入到庆阳市,市上又将60%的工程量投入到环县。当年10月,完成了489个村民小组、10881户、53896人的通电工程,农电入户率达到 99.6%。在“户户通电”工程实施过程中,拉电的电杆、电线、变压器全部由电力局投资,这些边远山区农户,没花一分钱就把电拉到了家中。

  2008年以来,省、市又投入资金1亿多元,实施拉动内需农网完善工程、环县至洪德送电线路工程、洪德至山城送电线路工程、环县至虎洞二回输电线路工程,为环县群众用电加上了“双保险”。截至去年10月底,已更换线路1000多公里。

  走向致富之路

  在党和国家各级组织的多方关注和不懈努力下,环县人民终于用上了安全、稳定、廉价的电,真正感受到了电带来的幸福。电通了,信息多了,群众的脑子也活了,都在盘算着新生活。

  2007年7月28日,环县木钵镇袁家掌村通上了电,65岁的村民袁兴胜激动不已:“我盼电把头都盼白了,人老几辈子了,我们终于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说着他就唱起自编的信天游“党政干部下农村,边区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照明灯;党中央有了为民心,边区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喜盈盈。”

  在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以前,南湫乡的王勋亮为两个儿子找不到对象而苦恼,姑娘家都嫌弃他家没电。2008年3月,他家通电,当年年底,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都娶回了媳妇,一家人围着电视过了一个幸福年。王勋亮说:“这都是电做的媒。”

  通上了电,原本靠养羊种田为生的甜水镇赵掌村村民赵建慧一家贷款办起了米面加工厂,这给他们家一年带来七八千块钱的收入,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以前磨面要到20公里外的镇上,来回得走十几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够了。

  山城乡王山口子村丰阳渠子村民小组通上电后,村民孙丽买了鼓风机,把老风箱淘汰掉了,买回了大彩电、电饭锅,她说:“我家还要买个电冰箱,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电器化生活哩。”村民王河说:“电是先行官,有了电,我们看电视、用手机打电话,信息灵通了,脑子活了,致富的路就宽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2-15/103575.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