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那片蓝色的工业厂房,是中和村实施工业兴村发展战略后的成果,也是中和村致富的法宝。
今年8月,市委宣传部、市老促会联合启动了“革命老区行”采访报道活动。在历时一周的时间里,联合采访组对侨乡两区(除江海区)四市15个革命老区镇(村)进行了走访。采访结束以后,本栏目对各老区进行了系列报道。报道回顾了各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的风云战事,歌颂了老区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成就,展现了老区在当前还面临的诸多困难,呼吁各界对侨乡革命老区作进一步关注和扶持。今天,我们以中和村的报道结束这个系列,衷心祝福侨乡各革命老区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衷心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爱老区,让侨乡更加充满爱,充满和谐。
站在蓬江区杜阮镇中和村村后一座大山上往下看,一片蓝色的厂房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零零散散的村庄之间,很是显眼。中和村党支部书记钟新海说,正是这片工业区盘活了中和村的经济,一改其多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工业,已成为不少地方的农村在新时代下最有效的发展致富途径之一。
初尝工业致富甜头
中和村是蓬江区杜阮镇属下一个村民委员会,位于杜阮镇西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村下属四个村民小组180户,643人。
由于地处偏远,四面环山,中和村一直以来经济、交通、文化都十分落后。
从1995年开始,中和村得到市、区、镇各级多个职能部门支持,首先改善了交通,使村主干道公路由原来的泥沙路全部变为水泥路,随后更换了高压线网。路通财通,在路和电这两项最基本的投资环境要素得到改善后,中和村破天荒地引入了皮革厂、木器工艺、江门中旅分社等4家企业入户,为此后村里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2000年,中和村的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2万元,虽然相比周边农村还有很大差距,但比以前好了很多。
树立工业立村目标
尝到了工业带来的甜头,中和村开始坚持工业立村的目标,不断壮大集体村收入。
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自2002年5月村委会第二届换届以来,中和村依靠各级的支持和干群自身的努力,加大投入,进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12月至2003年5月间,中和村投入了110多万元铺设了从龙溪至中和村委会办公楼之间长达6.3公里的自来水水管,这一工程为解决中和村厂企、村民的用水问题迈出了第一步。随着自来水通水,中和村又多方筹集资金50万元,铺设到各厂企、村民小组之间的水管2900多米,并随即着手对简竹坑、虎山工业区进行规划开发。
2003年至2004年,中和村引入了大小企业12家,五金厂、化工厂、玻璃厂、印花厂、建材厂、油墨厂等均出现在中和村里,中和村的工业底子逐渐厚实。
榕树效应逐渐显现
工业进入,渐渐发挥榕树效应。2005年,中和村里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这对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各级的支持下,中和村先后投入57万元用于建设出租屋和铺位1200多平方米,投入20.9万元完善自来水管网工程,投入10万元建设出租屋至企业之间的路灯工程。2006年,先后投入43万元维修道路工程,投入15万元修建排水渠;2007、2008年,投入55万元铺设路段……连续三年一共100多万元的投入,不但改变了中和村的硬环境面貌,也提高了自身的软实力。“单出租屋一项,就为我们村每年带来8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我们村有望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总收入。”钟新海书记说。
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和村在2006—2008年间建设了安居工程,每户补贴1.8—3万元,一共改造泥屋27户。在中和村桂山村民小组陈艳生新修的楼房里,这位朴实的农民以一个通俗的比喻来描述村庄的变化:“以前住泥砖屋的时候,下雨就要忙着接漏水,睡觉都不安稳,现在啊,天上下狗粪都不怕咯!”
工业兴村任重道远
记者了解到,即使如此,中和村依然是杜阮镇最落后的一个村。在中和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体验到条件的艰苦。
中和村村委会的办公楼占地40平方米,这桩修建于1972年的2层办公楼,如今墙面脱落严重,质量没有保障,已是危楼。村干部们在二楼接待革命老区行采访报道组时还半开玩笑地说:“请各位放心,这么几个人的重量,这房子还是能承受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19/100819.html